一 音乐剧之风已经刮起
提起音乐剧,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会想到什么?
也许你会想起最近的一档综艺《声入人心》,里面有36个唱歌很好听、长得也很帅的选手。
2018年12月29日晚上的《声入人心》还没有播完,“郑云龙 阿云嘎[泪]”的关键词就排到了微博热搜榜第四。点进热搜,热门内容都围绕着这两位选手在节目中合唱音乐剧《剧院魅影》选段的表演。《声入人心》官方微博大力赞美二人的表演:“……”,网友转发评论中更是一片溢美之词。
《声入人心》是什么综艺节目?官方说法是“2018湖南卫视首档原创励志声乐竞演节目”。和《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同样以演唱为主的综艺相比,《声入人心》的创新点正在于“声乐”——通常指的就是美声唱法,其前期预告中也用了“不一样的美声”作为宣传语,节目中选手也多次以美声演唱一些歌剧曲目。
但还有一些事实无法忽视:选手中有唱歌剧出身的,也有唱音乐剧和流行歌曲出身的;出自《猫》、《剧院魅影》、《魔法坏女巫》、《变身怪医》、《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经典音乐剧的曲目多次在节目中演唱,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号称“音乐剧王子”的选手郑云龙,在节目中涨粉不少,其2019年的音乐剧巡演场次据说已经售空。
音乐剧,这个总是和歌剧混淆、在国内依然属于小众的艺术形式,是不是要火起来了?
@微博戏剧创建于2017年初,一直没什么存在感,直到2018年微博开放戏剧领域,它一下子活跃起来,每天发布和转发各种戏剧相关博文,还发布了对合作伙伴的招募,面向的是“戏剧演艺集团、宣发机构、专业院团,戏剧圈从业者、爱好者”。
音乐剧作为戏剧中的一种,似乎尤其受到它的青睐,相关博文以310条的数量超过了关于话剧、歌剧的博文数量。它提出的“微博戏剧#戏剧新青年#推荐计划”,到目前为止共推出了八期,其中六期介绍的博主都是音乐剧领域的,包括音乐剧演员、制作人和译者等等。
除了@微博戏剧之外,像@聚有戏、@七幕人生音乐剧、@聚橙音乐剧OrangeMusical等等企业认证博主,也纷纷运营得有声有色。
资本总是闻风而动的。这样看来,至少音乐剧之风已经刮起了。
二 尚未被理解的艺术
音乐剧是什么?即使看过《声入人心》,也不一定搞明白了:节目组曾在选手谈及音乐剧时,将字幕打成了“歌剧”。
(图)
音乐剧和歌剧都是泊来品,对应的英文单词分别是musical和opera,显然不可一概而论。它们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都结合了歌曲、对白、表演和舞蹈。
但它们的相异之处也十分突出,歌剧更看重歌手的声乐技巧,因此普通观众一想到歌剧往往就跟着想到美声唱法;而音乐剧中美声唱法是罕见的,音乐剧的演唱风格更接近现代,既有流行唱法,也有摇滚、爵士乐、R&B和嘻哈等风格。目前美国百老汇最热门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就是以说唱嘻哈为主,并在剧中以不同的音乐风格区分人物立场,讲述美国国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故事。是不是颠覆了你的印象?能想象郑云龙唱rap吗?
要说造成音乐剧和歌剧混淆的“罪魁祸首”,必须有安德鲁·韦伯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部经典音乐剧作品。它引入中国后,很长时间内都通称《歌剧魅影》,“歌剧”二字迷惑了一大批观众,以至于现在官方译名定为《剧院魅影》,但还是时常见到误会它是歌剧的网友发言。
为什么搞清楚二者区别很重要?因为歌剧在人们心中是高雅艺术的代名词,而音乐剧不愿意拘束在阳春白雪之流。
除了多样的歌曲风格,音乐剧故事题材也非常丰富。比如与《剧院魅影》同样出自韦伯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是有别于传统圣经故事的宗教题材音乐剧,甚至改编出了耶稣在21世纪的现代版。
获得2017年托尼奖(相当于戏剧界的奥斯卡)最佳音乐剧的《致埃文·汉森》围绕青少年成长主题,讲述了一个“社恐”高中男孩和两个家庭的故事,将社交网络元素巧妙融入方寸舞台之中。
同样获得过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项,并于2012年由七幕人生音乐剧公司引入国内,并制作了中文版的《我,堂吉诃德》,则是取材于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在音乐剧中,主演须分饰堂吉诃德与塞万提斯两个角色,将一首关于自由与正义的骑士之歌在牢狱中唱响。
故事情节在音乐剧中拥有毫无疑问的重要性,因此歌曲在音乐剧中也绝不仅是为了一展歌喉,而是更多背负着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等功能。音乐剧粉丝对《声入人心》的一部分批评即源于此:脱离故事、脱离人物地演唱音乐剧曲目,大大削弱了音乐剧歌曲的魅力,也不利于选手发挥。
除此之外,一些音乐剧粉丝也对《声入人心》官方微博宣传时的夸张言词非常不满。比如上了热搜的郑云龙、阿云嘎演绎的《剧院魅影》,就有剧粉吐槽他们唱得不怎么样,也有剧粉说她的评论被官博删除了。
(图)
微博上的音乐剧粉丝,许多都在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等地看过演出,对音乐剧的了解和热爱远超过一般节目观众。像米粒这样的剧粉,不仅写的了专业剧评,更有实际的音乐剧剧组工作经验。谈及《声入人心》,米粒说:“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节目组看到了这个空白市场,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艺术形式。”
三 音乐剧的经济账
音乐剧在国内有多大的空白市场呢?
据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音乐剧票房收入是1.74亿,在全部商业演出总票房(约120亿,包含音乐会、话剧、舞蹈、儿童剧、音乐剧、歌剧、曲艺等)中占比不到2%。
在不同城市之间,音乐剧演出数量差异也非常大,最多的是上海,次之北京,这两个城市基本一年到头都有音乐剧演出,而广州、深圳一年中只有特定的几周有演出可看,并且本地原创剧目非常少,以大IP剧的巡演场次为主。广深尚且如此,内地其他二三线城市可以看到演出的机会就更加稀缺了。
国外大IP剧的引进也不是易事,既要解决版权问题,承担版权费用,又要考虑故事题材与国内观众的口味是否相符等等。欧美的音乐剧一方面存在语言隔阂,另一方面也有复杂的文化元素,对普通观众而言门槛还是比较高。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音乐剧演出票房共2.16亿元,其中上海占40.1%。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消费意愿提升,音乐剧等艺术演出确实有可观的预期市场。
然而,这个预期和现实的差距还很大。目前除了引进巡演的《剧院魅影》、《猫》等大IP原版音乐剧,其他名气没那么大的外语音乐剧、国外音乐剧的中文版和国内原创音乐剧,基本仍处于挣扎生存的境况。
《声入人心》选手郑云龙曾是音乐剧《变身怪医》的主演之一,《变身怪医》就是一部国外音乐剧《Jekyll & Hyde》的中文版,于2017年首演。当时在许多剧粉眼里,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音乐剧,然而最终《变身怪医》仅坚持完首轮巡演就没了下文。
随着《声入人心》的播出,郑云龙收获了许多新的粉丝,粉丝们非常遗憾不能再看到他在《变身怪医》中的演出,同时一些剧粉也很惋惜这部剧的落幕,于是微博上时常能见到诸如“一人血书求怪医复排”之类的评论。
华人梦想公司(《变身怪医》出品方)官博@剧开心live在2018年12月21日转发了一条国外《Jekyll & Hyde》的表演视频,并称“如果转发过万,小编就去跪求领导复演”。结果,这条微博真的转发过万了,@剧开心live却称粉丝有买转发的嫌疑,不会去和领导要求复排。许多粉丝表示愤怒,认为它骗转发,也欺骗粉丝感情。
戏剧类微信公众号“好戏”还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一万次转发究竟能不能让《变身怪医》复活?》。文中从演出前期制作成本、演出成本(包括场租、演职员费用、技术费用等)和上座率等角度进行分析,计算其复排的理论成本至少450万,复排净亏损可达226万,“结论得出,哪怕这一万多转发全都是会买票的真实观众,怪医也还是回不来的”。
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出现一些如上述“转发过万”之类的营销昏招就不足为奇了。比如在宣传时卖惨、对某些外语音乐剧过分拔高、票价之高令人咋舌、宣传在剧场内求婚的行径等等,音乐剧粉对此类做法的口诛笔伐一直没有停过。随着《声入人心》的播出,更多路人观众可能被音乐剧圈粉,买票观看演出。而要想留住这些观众,吸引更多新观众,终究要靠营销之外、真实的作品质量。
四 感受“现场”的魅力
一张音乐剧演出票通常比电影票贵十倍乃至更多,所以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走进剧场呢?
我想,动听的音乐、精彩的故事固然重要,但答案应该是“现场”的魅力。
因为是现场演出,所以每一场都是不可复制的。尽管剧情是固定的,但演员由于每天的状态不同,所展现的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演出强度高,许多角色是由多位演员轮流扮演的,而不同的演员又会将角色诠释出不一样的风采。因此有条件的剧粉,总是愿意多看几场,欣赏不同演员阵容的演出,也会有自己偏好的角色扮演者。
在现场,你看到的听到的可能和你预想的差别很大,就算你已经将那个作品的视频看了很多遍。一位曾到现场观看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朋友这么跟我说:“你记得开头的响声吗?在视频里听起来很正常,可是在剧院里那个声音非常大,震得人心里一跳。”
在现场,除了主演之外,你可能也会被配角和舞美所吸引。他们可能没有台词,却同样全情投入,你会看出哪一个最认真,哪一个身姿最好看,哪一个会和观众抛眼神。你甚至会注意到舞台上的道具,演员服饰的细节,一些舞台特效背后的机关。
每一次,你走进剧场,都可以期待惊喜。
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已经成为了美国与英国的文化招牌之一,而国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声入人心》之后,音乐剧什么时候才会真正火起来?看完本文之后,也许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