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即龙舟的俗称,是江南垟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江南垟的龙船竞渡起源,其实跟屈原大夫并无联系,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江南垟一带龙船竞渡,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有关,主要是祈求平安和丰收。
龙船母。江南垟河网纵横,龙船竞渡,在明清时期盛行。唯独与全国各地不同的是四月初一江南垟仙居地方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有“四月初一锣鼓响,五月初五划龙船”的谚语,在钱库仙居有一种叫“龙船母”的龙船,专门用于整饬划龙船的秩序。相传元末明初,江南垟瘟疫流行,陈十四娘娘化民女为民治病。四月初一,该民女失足掉入仙居龙船峥村河口水中,村民击鼓打捞,最后捞得一只香炉,村民将立之为神祀,称之为“昭报夫人”,于是有了“龙船母”的说法。此后每年这一天,仙居首先开祠堂门击鼓开划龙船。其他各村才开始划龙船。据龙船埩《杨氏宗谱》记载,清顺治癸已年(1653)始有龙船埩之名。故老相传,盖其地在水港河之弯处,且每年端午有龙船在此竞渡,俗称龙船渡。另根据农忙耕作季节及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即将迎来台风、水灾,所以老祖宗选在端午节前后划龙船。
龙船。龙船和普通船只不大相同,大小不同,水手人数不一。船身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颜色有黑、红、黄等,姿态不一。龙头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以纸扎、纱扎),龙尾多用整木雕成,刻有鳞甲;船身用涂漆喷绘成龙鳞,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等。
水龙户。龙船竞渡由各自然村住户参加,叫“水龙户”,水龙户集体叫“水龙众”。每年划龙船由水龙众中推选出首事,“水龙户”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龙船者都有补贴,如每天发一斤猪肉等食物。
划三趟。龙船竞渡前,先到河边请龙、祭神,摆上鸡肉、米、水果、粽子等供品,点燃香烛、纸钱,然后将大公鸡放血,把鸡血滴于龙头上,认为可保佑划龙船大众平安。划龙船难免出现斗殴或溺水之事,为了避免这些负面之事发生,每当开划之际(开划之际),要进退各划三次以告水神,民间俗称“划三趟”。
三十六香官。龙船人数一般为三十六人,称一槽,俗称“三十六香官”。小龙船船身十三档,划者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二人,前后梢二人,唱神一人,司鼓一人,掌锣、托香斗各二人,正合三十六人。大龙船额定四十八人,坐十九档,划者三十六人,加梢、鼓、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正合四十八人,船上指挥由锣手兼任。龙船竞渡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转身时敲密集鼓点。划者头上系着一条彩布或彩巾,服饰多为马褂,颜色和龙船鳞色相一致。
龙船竞渡。旧时,每年端午节前,江南垟龙船都汇集到江南垟最宽阔的舥艚东魁港、钱库宋家港、金乡西门河竞赛。五月初五鲤鱼山港(在今望里地域)赛龙船也很有名,此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比赛前,船只一字排开。岸上一声炮响,顿时,河上、岸上,锣鼓声、号子声、呐喊声响成一片,龙船如脱弦之箭,河面上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水手们随着号子和鼓声,有节奏地顿足压船,奋力划桨,勇争第一。赛龙船时往往人山人海,钱库一带特别是靠近沿海的村庄,龙船经达桥洞时,桥上不能站人,特别是女人。
龙船乡游。龙船乡游是龙船竞渡前后几天的活动,龙船队划着龙舟到附近友好村庄游玩、集会。最精彩的场面是划三趟,俗称“三趟龙”。每划到一村庄,当地族长和沿途亲戚都要“挂红”、放鞭炮迎接,或上龙船“上香”、送贺礼(礼金、点心、烟、酒、饮料等),接受馈赠后要划“三趟龙”以示感谢。这时龙船上水手齐心协力,奋力划桨,旗手呐喊摇旗,舵手180度跳跃,龙船飞速前进,进退三次。瞬间,岸上吆喝声此起彼伏,气氛达到高潮。
洗港。是龙船竞渡活动结束仪式。钱库一带的仪式是参龙师祭祀后,大伙在他带领下,静悄悄地出村到宋家港或鲤鱼山港河边划行。到村外焚上纸钱,参龙师唱念一番,龙船又向前划行,手水轻轻念叨“走啦,走啦”把所有妖魔鬼怪送出大港,直向东海。而后,龙船偃旗息鼓,大伙把桨倒过来划,不发声音。悄悄靠岸后,龙船水手上岸,把船桨收齐,大家再下水,把龙头、龙尾卸下,一起把龙船翻转在河面上。而后大家急急前行,完成“洗港”仪式。次日再翻正,抬到祠堂或庙中保存。至此,划龙船活动全部结束。
花船。旧时,女子不能坐龙船,民国30年(1941),唯独陈家堡有一组青年妇女龙船队,俗称“划花船”。在地方族众支持下,参与端午节划花船活动。花船是龙船的一种,船上建有台阁,阁上坐着童男童女,粉面俊脸的孩子通常穿戴古代官帽官服,阁下划龙舟的女子也统一穿仿古服装,一边唱着歌,一边慢悠悠地划着龙船。与龙船竞渡不同,展示的是柔美。20世纪90年代,龙港镇李家垟村就率先成立女子龙船队,多次进行女子花舟表演。舥艚东魁港河道宽阔,十分适合龙船竞渡。2013年端午节前,随着苍南龙船的开禁,舥艚东魁河畔几个村投资几百万元建造四艘花舟,组织一批青年女子参与花船夜游竞渡,在舥艚东魁河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数万附近居民前来观看。
(王 斌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