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靛花】也称“剪剪花”、“靛花开”、“码头调”、“放风筝”等,是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一支重要曲调,其贴近民众生活且流动多变,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方言相结合产生了众多变体。经笔者查阅,查找到【剪靛花】相关论文资料11篇,其中期刊文章10篇,硕士论文1篇。该研究主要分为【剪靛花】曲调的基本特征、地理分布、同宗现象以及流变等几个方面。
最早关于【剪靛花】的资料出现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表演版)1994年03期《【剪靛花】的流传及其影响——兼与陈有觉先生榷》[1],作者将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剪靛花】曲调的基本情况,包括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影响范围之大,还有唱词结构等曲调的基本特征。【剪靛花】不仅作为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而且在民间舞蹈、民间器乐与戏曲音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新创作的作品都以【剪靛花】曲调为原型加以改编与创作。作者指出【剪靛花】的基本唱词结构为上下两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再加衬词重复五字句,曲调由三个大乐句构成。关于曲调的名称,有三种情况:一是将曲调冠以地名,二是以谐音定名,三是以曲文句首或唱词内容命名,作者对曲调名称的研究分类为后人研究该曲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后,作者论述了【剪靛花】作为重要的曲调曲牌与其它曲调连缀成套的现象,进一步论证了曲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文章的第二个部分,作者就陈有觉先生发表的【知心客调】与【剪靛花调】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问题提出了质疑,作者的这一论点不仅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学术要求更是为后人树立了敢于质疑、严谨研究的榜样。
康玲与蔡际洲老师就【剪靛花】发表了关于【剪靛花】歌系文章共4篇,分别从基本曲调、地理分布、流传以及文化阐释四个方面论述【剪靛花】歌系,康玲与蔡际洲老师的这一系列文章对【剪靛花】这一曲调研究的非常细致透彻,每个方面都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实例来证明研究的准确性,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剪靛花】歌系的基本曲调——【剪靛花】歌系研究之一》[2]首先介绍了【剪靛花】的基本情况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同时还提及到【剪靛花】的音乐本体与变体以及同宗现象等,作者以歌系的概念研究【剪靛花】,针对中国传统音乐中“母体”的现象对【剪靛花】歌系的基本曲调展开研究。文章清晰的列举出【剪靛花】曲调的鉴别标准,即“三个标准”、“三个相同点”,三个标准一是指唱词结构为4句24字,4句1段,第3句与第4句大多数相叠;二是指曲式结构为“五句体乐段”;三是指腔词关系,1、2句唱词节奏较宽,通常唱一句唱词,3、4句节奏较密,唱两句唱词,最后加衬词重复句。三个相同点是指相同的旋律贯穿作品、相同或相近的句末落音与相同的曲调终结音。作者提供的鉴别标准能够让研究者们快速准确的在众多曲调中筛选出【剪靛花】曲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总结了【剪靛花】基本曲调的共同特征,包括宫、徵两个调式【剪靛花】的唱词、句幅结构、腔词结合、句式结构以及音乐材料等,进一步丰富了有关【剪靛花】曲调基本特征的研究。
[1]易 人.【剪靛花】的流传及其影响——兼与陈有觉先生商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94(3).
[2]康 玲,蔡际洲.【剪靛花】歌系的基本曲调——【剪靛花】歌系研究之一[J].中国音乐,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