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余国卿 柳云 语文建设杂志 2023-04-27 15:51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5584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摘 要】习作单元作业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本文在创新使用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写作的本质要求,设计单元整体作业,促进学生在多维语境中进行言语交际,力求实现作业主题情境化、内容结构化、过程进阶化、反馈真实化。
【关键词】习作单元;作业设计;交际语境
一、习作单元作业设计价值定位
习作单元以发展学生表达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单元中的选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载体,还是习作教学的载体。习作单元也可以看作是新颖的写作教材,其传承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读写结合”的基本特点,同时关注到了学生习作的动力、过程、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要素。与普通教学单元相比,习作单元的作业设计要符合其特点,遵循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写作的本质,让作业成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载体。
1. 习作单元作业设计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业因其功能的不同,会有多种样态,但都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统编教材设计了八个习作单元,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关乎写作的关键能力(见表1)。
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写作要求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物的特点”。这就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习作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教材用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板块呈现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学习环节。但这些内容的使用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开发创造多种资源,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1]。习作单元的作业设计要能够依托“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让习作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 习作单元作业设计要体现写作本质
习作是小学中高年段对写作的一种叫法。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把“写作”称为“习作”,有着练习写作的意味,但其本质仍是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2]荣维东认为,写作是“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3]。习作单元的作业,是习作单元课程与教学的一部分,教师要为“书面语言交际”活动的真实有效发生而努力。具体而言,可以是学习精读课文后领悟写作方法,可以是积累写作素材,也可以是某项小练笔,如写特定人物的语言、动作,还可以是习作完成后的书面交流,如相互评价修改等。这些作业有的本身就是交际活动,有的是为交际做准备的。
3. 习作单元作业设计要与统编教材的特点相结合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几部分构成,遵循了“学习——归纳——对照——运用”的基本原理。单元是一个整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单元中的各种资源。作业设计也要进行整体设计,把整个单元的学习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作业是这个完整事件中重要的,同时也自有其综合特性的一部分。
在“教—学—练—评”一致的背景下,习作单元作业设计要努力做到主题情境化、内容结构化、过程进阶化、反馈真实化,从而实现提质增效。
主题情境化。把教学与作业设计统筹到一个大的学习主题情境中,设计一系列作业任务。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与作业可设计“人物大观园”的大情境,把教材中的人物、课外阅读中的人物、学生自己、学生笔下的人物都视作“大观园”中的人物,从而构成一个读书识人、笔下写人的“众生园”。
内容结构化。作业内容是作业设计的主体,结合习作单元的教学全过程,可从“学习积累、搜集整理、尝试练笔、交际反馈”四个方面设计作业内容。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业包括五个小主题:“人物博览馆”,要求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积累写人的方法;“朝花夕拾”和“人物素材汇”,要求学生搜集整理与本单元习作密切关联的习作方法与素材;“人物速写板”,是单元学习过程中用具体方法写人的专项练笔;“多彩人物林”,是习作完成后的交流反馈活动。
过程进阶化。作业要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才能更好地统筹单元内的教学资源,在实现作业目标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教学过程,可以设计前、中、后三个阶段的作业,实现不同阶段的作业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交际的愉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设计感受、内化、表现不同的写人方法的作业任务,逐步提升学生在习作中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反馈真实化。得到真实、真诚的反馈,会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价值,激发其写作的动力。无论是积累写作方法、搜集写作素材,还是专项练笔、单元习作和交际反馈,都应尽量让学生真实地参与交际,而不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由教师来评判优劣。
二、习作单元作业内容与形式
习作单元作业设计包含对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实施、评价与反馈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其中,重点是作业内容与形式。
1. 单元教学前准备作业——朝花夕拾
了解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在大班额教学前提下,教师很难精准把握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基础。利用单元前准备作业,既可以了解学情,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梳理已学知识,为学习新单元做好准备。
对已学习作方法的梳理、归纳是习作单元准备作业的主要内容。完成这类作业,学生需要翻看已学的教材、已写的文章,在复习整理中为学习新单元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学习情境与交际语境创设的开始。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前准备作业:
朝花夕拾
(1)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写人的习作吗?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2)回忆你的习作经历。你写过哪些人?用过哪些方法?可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展示出来。
(3)为你的同桌设计一张游园名片。用一个片段,表现你眼中的他/她,获得他/她的认可签名,领取游园手册,请你们结伴而行吧!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在跨年级梳理与探究上还缺少一定实践,所以在梳理已学过的写人习作时,教师设计了表格并提供了范例,降低了梳理的难度。梳理自己的习作,则没有提供表格,提示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游园名片的设计则是围绕本单元习作要素的“热身”,也是“人物大观园”主题情境的开始。
2. 单元教学中作业——共建“大观园”
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基于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作业要围绕落实习作要素来设计。“学习积累—搜集整理—尝试练笔—交际反馈”是习作单元学习过程中作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包含“读、找、练”三种基本形式。
(1)人物博览馆——名著人物我来品
教师提供与教材选文相关联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揣摩、领悟与本单元习作要素相关联的表达方法。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以下读物,并设计了相应的作业:
上表的阅读内容大多与教材选文有联系,如《范进中举》选段与《两茎灯草》同为《儒林外史》中的经典选段,且均选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林黛玉初进荣国府》选段与第二单元《红楼春趣》都出自《红楼梦》,文中有多处人物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选用《项链》,则是突出文章在心理活动描写中的示范作用。《我的老师》是非常适合学生阅读的一篇文章,其中对描写人物方法的运用较为典型。《泥人张》等与本单元的《刷子李》同为《俗世奇人》中的选文。这些课外阅读资料的选用,坚持尊重原著的原则,均从原著中节选。
课外阅读积累作业,可以在精读课文教学之后完成,也可以在单元习作前的指导中使用。其中,《俗世奇人》作为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书目,还可以阅读卡片的形式积累,不断推进阅读。
(2)人物素材汇——身边人物我来寻
小学生写作往往面临“没有内容可写”的问题,这反映的是写作素材的缺乏。习作教学不能全指望在习作课上通过教师的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习作资源,而是要把素材的搜集、整理放到习作前的整个单元教学中去落实。这样学生才能占有丰富的素材,在习作课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进而选择合适的素材。为此,我们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设计了这样的整理素材的作业:
教师要提醒学生的是,在每一个场景观察、了解、记录的人物和典型事例,都要努力做到与所观察、了解的对象交流讨论,征求对方的意见,从而保证素材是真实可靠的。
搜集素材不仅是观察、了解的过程,也是交际的过程;是寻找潜在交际对象,为后面写作提供保障;更是提升习作价值,让习作成为记录、描述生活手段的重要前提。
(3)人物速写板——单项能力我来练
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往往是习作中的关键能力,也往往是某一类习作能力的集中体现,一般在前期的阅读和习作中都有铺垫。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一要素,此前学生已经学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如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等。这些写作方法需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巩固。所以,习作单元的作业设计需要把这些写作实践分解开来,设计有情境、有梯度的专项练习,最后在单元习作时综合运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物速写板”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的专项能力训练不是枯燥无味的,要与课文的学习、搜集写作素材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了解,再进行片段写作,写完后与描写对象交流或与同学讨论,让片段写作也能产生真实的交际价值。
3. 单元教学后作业——多彩人物林
习作单元以完成一篇符合目标的习作为主要任务,而文章写完之后,人们往往忽视了写作的交际功能,主要原因是教学中没有安排真实有效的交际活动,使习作的效能打了折扣。所以,在完成习作后,设计有利于促进交际的作业,使习作单元教学的目标圆满实现,是习作教学要补上的内容。
首先,与习作对象交流。本次习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家庭人物、校园人物和社会人物三类。学生把写好的文章送给习作对象阅读,请他书面反馈意见。如写家庭成员,学生可以把文章读给父母听,或请父母自行阅读,再请父母书面或口头回复;同学之间主要以书面方式交流反馈;社会人物的反馈需要老师提供帮助,如请警察、清洁工等,最好是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交际活动。
其次,举办习作展。把班级习作办成一个小展览,将习作展示在教室的墙壁或展板等处,学生自由阅读,相互交流。读一读同学笔下的人物,想想自己笔下的人物,再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增进同学情谊,又有利于在反思中提高写作能力。
最后,制作“人物林”手册,完善“人物大观园”作业。从教材中的小胖墩儿、严监生、刷子李等,到课外阅读中的王熙凤、蔡老师、玛蒂尔德、泥人张等,再到学生笔下的同学、家长等,一本学生参与制作的“人物大观园”手册(一般是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本,汇集组员在整个单元学习中的作业及单元习作)就这样呈现出来了。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
三、习作单元作业实施与反馈
作业是课程的一部分。作业设计包含作业的实施与反馈。作业实施不是教师的简单布置,反馈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批改作文和作文讲评。作业实施与反馈的过程,是习作单元教学过程的一部分,需要紧扣目标,分解任务,统筹资源,把握时机,创设交际语境,落实真实有效的交际活动。习作单元作业实施与反馈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 优化作业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
传统语文作业往往是以读书、做题为主要形式,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的任务设计,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围绕习作开展阅读、梳理、交流、写作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作业不再是无趣地做题,而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2. 合理安排任务,落实多层次、多维度的语言交际
写作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语言交际,以实现最后的整篇习作的书面交际。开始进入习作单元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梳理教材的过程中与自我对话,整理知识。为同学制作名片,是第一阶段的语言交际。单元学习过程中,作业设计了学生与同学、家长、社会人士的交际互动,讨论人物特点,寻找典型事例,观察人物行为并交流。这是第二阶段的多维语言交际,交际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过程。单元学习后的作业既有作者与习作对象的语言交际,还有作者与多位读者的互动,是基于整篇习作的交际。
3. 改变反馈话语的方式,让写作充满意义
学习活动有了意义感,才能促进深度学习发生。[4]学生对“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式的评语极不感兴趣[5],他们需要在意义建构的话语体系中感受自己劳动的价值。所以,无论是写作准备阶段的多元主体的反馈,还是习作完成后的评价反馈,教师都要为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而努力,少作点评式评鉴。如有位学生写老师上课发脾气,教师写了这样一段批语:“没想到我那时的表情这么难看!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你可要及时提醒我,免得我老得太快。”句末还加上了一个调皮的表情符号。这样平等有趣的交流,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写作产生了作用,会有莫大的成就感。写作是一种生活,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生活,小学生也能通过写作感受到快乐。
习作单元作业设计,是基于课程视域对写作教学内容的重构,是对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的必要补充。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写作的本质要求,统筹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资源,设计交际语境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形式多样的作业,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荣维东. 交际语境写作[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55.
[4]郭元祥,伍远岳. 学习的实践属性及其意义向度[J]. 教育研究,2016(2).
[5]余国卿. 把握习作本质,改革习作评价[J]. 语文教学通讯,2009(15).
(余国卿: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柳云: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4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