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介绍张培力是因为他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对中国的录像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向人们表达他对生命、对生存的关注与思考。
最初,录像对于张培力来说,只是众多实验性媒介中的一种,对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录像艺术他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录像被运用在作品中只是出于他个人的兴趣与偏好,但是录像实录所具有的客观性,让已经无法满足于架上绘画的张培力找到了新的语言,也因此他开始了对录像艺术的探索。
个人简介:
张培力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1957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医生家庭,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与副教授,在录像领域里从事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是中国最早的的录像专家。
他的录像作品关注于展现人与世界关系的悖论,以隔离而中性的立场,自由和深刻地考虑人与世界的关系,创造出了一个大容量的、综合性的、强有力的艺术体系。同时,他还潜心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催生和推动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作品|
①
《30x30》是张培力的第一部录像作品,被人们称为绝对的历史先驱,这部时长一个多小时的影片记录了张培力本人盘腿坐下,双手带着他“符号化”的乳胶手套,重复着摔镜子,粘合镜子,再摔碎的动作,直至3个小时的录像带全部走完。他所展现的是对观众心理的猜测,以及不同寻常的“无赖精神”。
②
张培力通过《焦距》将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录像,到21世纪数字格式的录像作品,以时间线索展出。他向观众展现了他对“变与不变”的理解与诠释,在他看来,看上去在不断变化的事物实际是不变的,而表面上不变化的东西实际上在不断变化。录像装置是静止的,而录像展现的是静态画面,二者结合碰撞,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③
《作业一号》是张培力第一次在录像中利用了电脑技术,后期制作全部转成慢速,运用了改变色相、色阶、反差的技术。其内容是采血样的过程被不断重复。这件作品的产生,意味着张培力开始寻求通过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概念。他曾在《时尚芭莎》采访中表述:所有事情重复的背后,指向的是“时间”这一概念。事物在时间严酷的控制下,任何意义都会被消解,人在不同的时期做同一件事情,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④
这组作品将12个屏幕散布地面各处,屏幕上以大特写镜头播放着一只手抓挠身体不同部位的影像。每个图像都是独立的,与周围片段毫无关系,但整件作品的力量经过同一姿势以数十种不同呈现方式持续重复后被充分放大。通过录像艺术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作品与观众和环境联系起来,让观众思考自己做这些动作时是否得到快感。
以录像作品著称的张培力致力于寻找现实和基于时间传媒基础上的现实之间的调解。他用一台摄像机创作的录像装置作品记录不同的事物,真实描述旨在表现人们在快速经济发展下身心的表现。通过并列展示录像画面和静态照片,激发观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思考与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