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有的人特别合群,很容易引起或和别人产生共鸣,我们会觉得,这些人人缘特别好,而有些人则不那么讨喜,不是太被大家所喜爱,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而这些人,要么被膜拜,要么被孤立。我大概就不属于那些相处起来让众人如沐春风的人,但我也并没有想改变自己来使得自己更受欢迎,甚至有时候,我说出去的一些话,和时下普世价值观有些微的冲突。就好像,有的人可能特别幸福的晒着海鲜大餐,享受着精致美食和美酒,而我可能晒出的是一盘10块钱不到的自家拌面,并配上提倡节俭、简约生活的文字,在他人眼中必然会有不同反应,一种可能是“艾玛,这人咋这么寒酸呢?没钱就没钱嘛,干哈还假惺惺提倡什么节俭和简约呢,简直矫情”? 这是一种;另一种是“艾玛,别人都在提倡环保、简约,而我却站在对立面,大肆铺张和浪费,简直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不是让我难堪嘛”?而第三种可能是“嗯,挺好的,这倒是提醒了我,也许我也可以把生活过的简单点“,第四种是和你频道共振的人,这也是他的价值观和信仰,你们就是彼此惺惺相惜的支持者;第五种是,对方直接就把你忽略和无视,人家直接跳过你的任何资讯分享。是的,当你表达自己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你的言论和表达,所以,你也许会被讨厌、被敌视、被孤立、被认同、被尊重或者被忽略。而受欢迎的人,通常朋友圈不会太有自己的想法表达,发任何讯息之前,都会一遍一遍的被自己过滤,反复思考发或者不发。谨言慎行,在我们这个以儒家思想为基奠、倡导和谐社会的国家里面,总归是普世价值观比较认同的,是大多数人所愿意看到的样子,相反就会被孤立,或者被放在神坛之上,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
我的朋友圈时常会发一些关注环保、保护生态的文字和转发相关的文章,有时候也会晒一些一直在穿并且穿了多年的衣服,或者省钱的瘦身方法等,这些多少给人小器、抠门的感受,和家人、朋友、同事出门吃饭,点菜的时候,我也总会考虑够吃就好,避免浪费,这些都给人不够豪爽的感受,而了解我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节俭,为什么会显得“抠“,对我来说,也许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分来用,是因为,我希望每一分钱都要价值最大化,有必要的钱可以花,吃饭能吃饱、偶尔吃好一点就可以,经常的大鱼大肉会让我备受良心上的谴责,一方面来源于原生家庭并不富裕,另一方面是个人的价值观,始终认为,勤俭克勉才是我们应该去追崇的方向,铺张奢华的生活方式,总会让我感到不安。
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世界和事物的看法会很不同,就好像,十几年前,环保这两个字,似乎离我很遥远,当我还什么都没有体会到就让我开始过简约的生活,拜托,那显得太矫情,十几年前我认识一个人,他听说我供职的公司和一家皮草公司有合作,立马说我不跟你做朋友了,你们伤害动物来获取它们的皮毛来做衣服太残忍了,当时的我觉得这个人做作、矫情,完全不理解他的较真。换成现在的我,肯定会为他的善良鼓掌,并且深深的谴责我们的合作方。
记得我刚从服装学院毕业时,进入一家港资设计公司,主设计师是一名来自英国的香港人,我就是这位设计师的助理,我们的关系像姐妹,也像师徒,很多对服装上的理解和精细化的要求,都是源自于她的教导,当时我二十多岁,公司其中一位老板是40岁左右的男士,英文名叫Bonna,金牛座,香港人,当时公司其他人对他的评价就是特别注重环保,去士多店买饮料,从来不要胶袋,买的多的时候,就是用自己的衣服兜着。当时我的感受是,何必呢?不就是一个胶袋吗?至于这么矫情嘛?但是这样的理解在这些年中,默默的,我变成了传承者,我也逐渐意识到,能少用一个胶袋就尽量少用一个,能徒手拿,就徒手拿。逐渐到,我开始关注更多的环保方面的资讯,尤其在某次去了日本,参观了人家位于京都市中心的垃圾处理厂,原以为会臭气熏天的工厂却干净、整洁、无异味近似于我们的购物商场,那种心理落差,深深的震撼着我,我才明白,在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和处理上,日本的文明程度,至少超越我们10年,不仅如此,在意识上,即便在像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人们的环保意识还相当相当薄弱,还相当相当无知,我当然可以继续做和说一些随大流、很合群的行为和话语,和大家一起滥用胶袋、一起用成本高昂的包装袋、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谁都不去倡导和唤醒身边人的环保意识,我们的社会又如何得以进步,就像当年的Bonna一样,他注重环保,自己开始行动距今已经十几年了,当时对他嗤之以鼻的我,其实也在他的影响下践行了环保,就像十几年前那位跟我说不应该滥杀动物来制作皮草的朋友那样,他也让我意识觉醒,让我看明白富太太们身上华丽的皮草大衣背后是如何的一场血雨腥风,也使我开始减少对肉食的欲望,所以,我不介意现在被很多人说矫情、做作,那是他们还不懂,还没有觉醒,就像十多年前的我,但是,每个人都会成长,每个阶段,人对事物的理解都会不一样,我相信,被讨厌一下下,若能换来某日,有那么一个人因为我而改变,然后他又开始去践行环保,同时又一点一点的影响着身边的人,逐渐逐渐有更多的人去开始关注和践行环保,那这些比起被视作不合群、被批评为做作和自以为是之类的,都轻于鸿毛。
合群固然是好,但是很多改革都是从不合群的某些个体开始的,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社会也好,每一个小群体也好,总要有那么一个人,去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我从来不介意自己是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