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学 林汉铭
【不同人眼中的家长会】
孩子关注点:老师要和我妈说些什么呢?妈妈回来会不会好好“爱”我?早早睡觉方为上策。
家长关注点:孩子在班级排名是多少?回去奖励还是惩罚?有没有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
老师的关注点:怎么让家长在意孩子的学习?
配班精英团队的谢老师还打趣地形容,现在的家长会像极了医生和家属背着病人在聊病情,关键家属有的还不配合。
可是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每个孩子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用同样的方式解决,真的有效吗?孩子到底需要是什么样的帮助?怎么搭建家长、孩子、老师心灵的纽带?
【不一样的家长会】
在商量“这个家长要做什么?前后分工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我和谢老师反复地商量了好几轮。最后,我还是决定让孩子和家长们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后续再针对学科。
聊什么话题呢?在保证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们在便签贴上写下以下6个问题的“答案”。
在对接家长会时,我以“你了解孩子吗?”为话题切入点。
两个班级的数据都反映出一个现象,现在部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属于最熟悉的“陌生人”。
接下来,利用交流单让孩子和家长来了一次心灵对话。
家长们在回答的过程中,气氛比我想象的要凝重一些。特别是在第一题“圈出最让你触动的地方”之后,家长们的脸上的表情若有所思。
某妈甚至用了一大段来描述此时的内心独白。
和孩子们一样,有的家长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有的差一点。但我觉得已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过程中思考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已经开始了。接下来,我针对孩子描述家长不好的地方进行了一次投票。
两组数据对比中共性部分,反映出孩子们最排斥的是家长们的暴脾气和爱唠叨的坏习惯,其次就是陪伴时间不够的问题,打和骂也不在少数。
明确问题之后,就要分辨哪些诉求合理?哪些不合理?同时思考如何进行改变?家长会如何回应孩子呢?
于是我做了随机抽人。接下来,家长们都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后续“动作”。现在他们算是明白孩子要什么。
直到B班某爸爸,他是一个非常爱女儿的爸爸,很像“小舍得”里面欢欢的爸爸,但是这次他却和我们聊到了孩子回家拖拉毛病,甚至不再想和他聊天了。他很想知道是她孩子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是大部分孩子当下都会出现这些问题。就此问题,我当下做了现场调查。
从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83%的孩子都出现了类似情况,这也许就是青春期早期“征兆”。在他的分享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不过,敏爸却提出他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这么多烦扰。在他的表述中,他有两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1.每一天他都会带着笑容和女儿睡前10分钟聊天,而且一直坚持,哪怕这一天和孩子闹了矛盾。2.给她制定了一个符合她跳一跳能够到的小目标,比如成绩到达平均线,虽然每次敏敏都差一点点到达平均线,但她都会觉得她有希望。
其实到这里家长经历了,同化➡️失衡➡️调试➡️平衡。接着,通过照片、短视频等方式与家长们分享孩子们在学校都做了哪些事。这也就解释了孩子书包和书本中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的便利贴。
最后,对于如何提升孩子的成绩和能力。我展开对孩子便利贴第三个小问题的投票统计。这部分我先让家长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再投票统计结果。
两次数据都发现,孩子的进步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关心鼓励、学习态度的变化,很少的因素会和家长辅导、奖励有直接关系。说明孩子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数据中,有8-9个孩子选了同伴学习,这点我还挺开心的,他们又找到了另一种让自己进步的方式。
不一样的家长会,是挑战,又是成长,是家长的,同时也属于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