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二: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图上画了什么?
生1:鼹鼠做菜地旅行。
生2:鼹鼠坐公交车。
师3:鼹鼠想从红薯站到土豆站。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坐过公交车呀?
回答坐过和没坐过的都大有人在。
师:大家安静下来,我们来认真观察这个站牌。请同学们安静地思考:1.本站是什么站?2.开往什么站?3.一路上途经什么站?4.站牌的说明是从汽车角度还是从鼹鼠角度?
学生思考片刻。
生1:从站牌说明上看,本站是红薯站,经过西红柿站、茄子站、胡萝卜站,最后到土豆站。
生2:站牌上的说明应该是从汽车的角度来说的,因为坐车的人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是鼹鼠,也有可能是其他人。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仔细,思考也很认真。好,现在同学们想象一下,从现在开始老师就是鼹鼠了。谁来告诉我,鼹鼠现在站在哪个站?
生铿锵齐答:红薯站。
师:那么鼹鼠想到哪里去呢?
生杂七杂八地回答:
不知道!西红柿站。土豆站……
师:是的。同学们都说对了,但是说得不全。事实上,他到底去哪一站,我们真得是不清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他可能到……
顺着老师的手势,学生依次回答道:
西红柿站、茄子站、胡萝卜站、土豆站。
师:嗯。现在我们的思维越来越清晰了。那我们完整的叙述就应该是,鼹鼠从……上车,可能到……站,可能到……站,可能到……站,还可能到……站下车。
生一起跟着老师的提示进行完整叙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鼹鼠从哪里上车,也知道了,他可能从哪里下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它表示出来呢?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我们最不喜欢用汉字来表达了,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瞬间没有反应。老师用很慢的语速提示:我们——也——
有谁知道可以举手?
生1: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
这时很多同学齐刷刷地举手。
生2:用A代表红薯站,用B代表西红柿站,用C代表茄子站,用D代表胡萝卜站,用E代表土豆站。
师:说得太棒了!掌声——送给他!
“啪——啪,啪啪——啪!”孩子们的掌声热烈而整齐。
这时老师用轻缓而得意的口吻说:那么像前面鼹鼠钻洞一样,我们怎样表示各种不同方法呢?
老师背过身去准备板书,示意孩子们一起回答:AB、AC、AD、AE
师:好!这是我们知道鼹鼠要从红薯站上车,就需要这么多种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从红薯站上车就需要有四种车票。那么……假如……有哪位同学能想到老师想问你们什么呢?或者说接下来我们要讲什么呢?
有两三位同学举手,继而有七八位同学举手,十几秒后,有半数同学举手。这时请学生站起来回答。
生1:假如鼹鼠不是从红薯站上车,而是从西红柿站上车,需要多少种车票?
生2:假如鼹鼠从茄子站上车会有多少种车票?
生3:还有可能从胡萝卜站上车。
师:同学们表现太精彩了!居然能知道老师马上要讲什么?真是“知我者,莫如你也!”好。现在,孩子们,我们一起来把他们刚刚说的问题,来捋一捋。
师:假如是从西红柿站上车,那么需要哪几种车票?用字母又怎么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BC、BD、BE
师:假如从茄子站上车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CD、CE
师:最后,那就是……
生:从胡萝卜站上车。表示成:DE
老师左手掌心朝下,右手食指指向手掌,示意道:打住!给同学们一个机会,现在谁来说一说,接下来我们应该讨论什么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将获得今天“数学王子”的称号。大家准备好了,看谁的手,举得好,也最有信心!
全班80%同学坐姿端正,手举得笔直,向老师投来一束束,期待被点中的闪亮的光。
老师目光扫向全班同学,注意到一个平时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同学,也举起了手,只是眼光中透露着一种不是很自信的眼神。于是老师把他请了起来。
生:应该是一共有多少种车票吧!
老师露出赞许的眼光,把目光转向全班同学,问道:明涛同学回答对了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对了!
师:真不错!恭喜你成为今天的数学王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啪——啪,啪啪——啪!”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而整齐的掌声。
师:明涛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来捋一捋,一共需要多少种车票?
从A站出发的有:AB、AC、AD、AE;
从B站出发的有:BC、BD、BE;
从C站出发的有:CD、CE;
从D站出发的有:DE;
一共有:4+3+2+1=10(种)
下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仿照前面鼹鼠钻洞画出线段图呢?
生:可以。
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如下。
以上两个片段是本堂课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一趟临时生成的课堂。为了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我特意做的是,尽可能让自己投入进去,通过尽可能的夸张表演,把孩子极大程度上吸引到故事情景当中,从而激发孩子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孩子的思考,触碰孩子的思维火花。其次是为了让孩子紧跟教师的思维,讲到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代替老师提出问题,从而保证孩子的思维与老师同步。让孩子思维始终处在积极运行当中。再次是关注了课堂中,平时表现不是特别好的同学。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提升自信,提升自我认同程度。
在这一堂课中,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狂欢。老师也甚是欣慰,真正体验了孩童的乐趣以及自我满足。给孩子一个机会,我们就会收获一片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