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和弟弟拌嘴,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一通劈头盖脸地训斥,但他对弟弟是宽容的,从不舍得骂他。我因为自己挨了骂,所以对“局外人”的弟弟很是生气和怨恨,随着年龄渐渐长大,那些生气和怨恨也随之烟消云散。只不过,我一直在思考,爸爸的教育方式能不能有所改进,我和弟弟之间的嫌隙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
这个问题终于在最近得到了答案。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近在热播,在第五集和第九集,有两场姊妹拌嘴斗气的戏,给我很深的触动。
永昌伯爵府吴大娘子携嫡子梁晗做客盛府,实则是想看看盛府的三位姑娘,毕竟她的爱子也到了该婚配的年纪。吴大娘子与盛家人正聊天的时候,明兰和如兰从后厅的屏风后面被墨兰推倒,摔在众人面前,这一幕被吴大娘子和梁晗看个正着。
在古代,内帷女子偷窥前厅,本来就是不好的。盛竑作为一家之长,觉得女儿们私闯前厅,坏了家里的规矩,又怪女儿们摔出来,吓到客人,丢了盛家的脸,当时就大发雷霆:“你们就是这么做礼的吗?”回到后厅,他气呼呼地要求明兰和如兰跪在地面上,先用戒尺打明兰的手板,并且责问:“错在哪儿了你?”此时的墨兰是站立着的,一副完全事不关己的姿态。挨了打的明兰只能委屈地说:“女儿不该不经传召擅自闯进前厅。”
当如兰提出异议:“怎么爹爹说打就打,厚此薄彼。说到去前厅,我们三个都去了,为什么只打我们两个,不打墨兰?”盛竑对墨兰的态度是:“此事与你无关,你起来。”他却觉得提出异议的如兰此举是在顶撞父亲,他生气地对如兰说:“怎么爹爹教训你,你还不服气,把手伸出来,伸出来,(啪),再伸手,(啪),不狠狠罚你,你是不知道错在哪里了?”如兰央明兰说出实情,盛竑也让明兰实话实说,可是墨兰一辩解,盛竑并不相信明兰和如兰是无辜的,他反而夸墨兰是“好孩子,事实都想着护着妹妹”,要如兰“好好跟你姐姐学着点”。
这一幕像极了我们日常家庭中的琐碎。作为家长,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处罚和责骂,要求儿女自己坦白自己的过错。试问,挨了打的小人,怎么可能不说自己有错?当儿女不认可这种处罚,提出异议时,就给儿女安一个“顶撞父母”的罪名,然后狠狠处罚。不仅如此,对待心肝宝贝的孩子,却一味偏袒,甚至是夸奖。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害了孩子们。
孔嬷嬷知道三姐妹犯了错,并没有急着发难,而是由着墨兰和如兰明争暗斗,直到火烧起来了,她才站出来主持公道,抓住错处,狠狠责罚。
孔嬷嬷是如何做的呢?“虽是闺阁小事,可姑娘们都大了,有些是非须得辩上一辩,需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错不罚,终将酿成大错。”孔嬷嬷头脑清楚又语气平和地指出了两点,第一,姑娘们需辩清是非,第二,防微杜渐,必须处罚。
盛竑立刻就发了脾气:“几个孽障,做出如此丢脸之事,都跪下!”盛竑面对儿女犯了错,首先是发了急脾气,用情绪代替理智思考,然后仍然是责骂加处罚。
嬷嬷说:“地上凉,别把姑娘们的膝盖冻坏了,给姑娘们垫上蒲团。”嬷嬷认可了盛竑的处罚,但是她并非头脑发热,她提出应该也要适当地保护姑娘们。
然后盛竑又开始了责骂:“你们这几个呀,不知礼数,胡言乱语,与那些粗俗的村姑何异啊,还有什么脸面做我们盛家的后人,不动家法,不足以惩戒!”盛竑认为姑娘们不应该犯错,也没有正视姑娘们犯错,甚至把姑娘们犯错的事情上升到“有什么脸面做盛家的后人”,这样的理解只会让姑娘们的处罚更重。
嬷嬷纠正了他的做法,“一味处罚也不好,也得让姑娘们明白自己到底是错在哪儿了?你们几个可知错了?都说知错了,我瞧未必。这世上之事,大都逃不过一个理字!”嬷嬷说在处罚之前必须让姑娘们弄明白自己的过错,否则这样的处罚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教育姑娘们,三姐妹的过错并非是父母随意安在三姐妹身上的,而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不必担心老婆子胡搅蛮缠,任意处罚。
“那咱们先从因头说起。四姑娘,你把头抬起来,五姑娘说你处处抢了妹妹们的风头,霸占我的上课时间,你可认?”孔嬷嬷从事情的源头说起,这源头不是挑事的如兰,而是哭天抹泪的墨兰,意思是,墨兰才是整件事情的罪魁祸首。家长有时候在处理孩子的争端时,通常哪个哭的厉害,就认定另一方有错,或是哪个挨了打,那个打人的就一定是不对的。其实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才是最重要的。孔嬷嬷指出墨兰的问题,并不急着将她乱棍打死,同时也给了墨兰一个认清自己的机会。可是墨兰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过错,以为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就可以蒙混过关,但是孔嬷嬷不是盛竑。
“四姑娘,你为人聪明伶俐,事事出色,不过今日,我还要劝你一句,莫要仗着几分聪明,把别人都当傻子了,须知聪明反被聪明误。”面对不知悔改的墨兰,孔嬷嬷先扬后抑,直接点明墨兰是耍小聪明,防止盛竑再被墨兰欺骗。
“你有两错,一是言错,你与妹妹们拌嘴,不该开口闭口的就是庶出嫡出的。我虽来这个家不久,却也看得清楚。四姑娘,你摸着良心说说看,你父亲待你如何。你虽为庶女,却可以养在生母名下,吃穿不愁,你一言不合,却要死要活地撒泼抱怨,这是大家的规范吗?”墨兰犯的错,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孔嬷嬷指出“言错”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样的言行简直是侮辱了盛家的门风。我们的家长通常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觉得小孩子家家的,说话,不必在意,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忽视,才险险酿了大祸。
“第二,你心里念头不好,你口口声声说想学东西,想为家人争光长脸,难道盛府只有你一个姑娘?难道只有你长脸了,盛府才算有了光彩?那你的妹妹们呢?她们就不需要学东西,不需要长脸。”孔嬷嬷强调了“心里念头不好”也是墨兰的一大错误,而这样的错误,通常也被我们现在的家长所遗漏。孔嬷嬷此举告诉我们不是只有打了人、骂了人、砸了东西,才应该受责备,那些言语和心头上的行为,更应该慎之又慎。
“四姑娘,我知道你素来拔尖,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今日之事,看似五姑娘挑的头,实则与你大有干系。这十几日来,你处处争强好胜,事事抢头,一有不如意,便哭天抹泪的怨怪自己是庶出。你这般作为,可念半点姊妹情分,念半丝父亲恩情。”孔嬷嬷担心这样的错误不能被盛竑重视,所以加重了语气,墨兰此举实则是将妹妹们和父亲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只要自己过的好,便不管别人死活,不可谓不自私。
“儿女众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方能家宅宁静。虽说姊妹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可也得是这个让,或者是那个让,总不能让一头的。日子久了,父女姊妹之间,难免生出嫌隙来。盛大人,您说是不是?”孔嬷嬷强调墨兰的错误实际上是盛竑的偏心导致,倘若做家长的,不能对子女一视同仁,不仅家宅不宁,而且子女感情淡薄。家长的偏心终究会毁了整个家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孔嬷嬷接着问如兰:“今日五姑娘可是真威风啊。原来姊妹拌嘴是常有的事,你气哭了姐姐,还火上浇油,口无遮拦地专戳人的心窝肺管子。要知祸从口出,你的脾气必须要改一改,否则将来会惹大祸的。照我看,你应当比姊妹们罚得更重才是。”孔嬷嬷虽然对如兰言辞激烈,但是她知道如兰性子不坏,并无大的过错,是以她义正辞严地训斥如兰,“你的脾气必须要改一改”,此举也是为着如兰的将来着想,不然如兰每次遇到盛竑这样的家长都要吃瘪,有理也变成没理了,还要平白无故地多挨揍。
孔嬷嬷教训明兰,可谓是整剧的点睛之笔。“六姑娘,你定然觉得自己今日没有错,不该受到牵连,是不是?”我就是这样想的。
“那我今日告诉你一个道理:一家子的兄弟姐妹,同气连枝,共荣共损,日后你若荣耀了,全家都荣耀。你若丢了人,全家都跟着丢了人,没一个跑的。今日你虽然没有错,但你的姐姐们都错了,你没错也错。待会儿我要一同罚你,你可服气?”孔嬷嬷告诉我们要树立一个家庭的荣誉感,做事之前先想着全家,荣耀是一家人的荣耀,丢人也不是只丢你一个人的人,而是丢了整个家庭的脸面。这样思考过后,我们必然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了然于胸。可是即便如此,我依然不服气明兰的受罚。
盛父也是同样的心理,他为明兰求情,“不如训斥她几句就算了”。可是嬷嬷说:“不成,今儿若单饶了她,岂非助长了哥儿姐儿置身事外的风气?日后若手足有事,他们都隔岸观火了,如何办,非罚不可!今儿明姑娘这顿板子,就是让几个姐妹们知道什么是一家人!”知道一家人的荣辱与共是一回事,即便知道,仍然可能置身事外,隔岸观火,深切体会到一家人的荣辱与共是另一回事,借用孔嬷嬷的话“我将姑娘们一齐罚了,原就是为了弥补姐妹间的情分,她们今日一同挨了打,日后便可揭过重来。若是厚此薄彼,岂不更生嫌隙?”孔嬷嬷再一次强调了偏心的恶果。只有姐妹们一同受罚,她们才能不互相埋怨,不互相斗气,如此才有可能齐心协力。
孔嬷嬷总结道:“你们姊妹们争吵,平日里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跟那些缺吃少穿的小家子里头,争果子吃,争衣服穿,有什么两样?须知一个家族要繁盛,必得兄弟姐妹齐心协力才是,往往许多大家族都是从里头败起来的,望姑娘们深鉴!”孔嬷嬷用心良苦,谆谆教导,把道理给姑娘们讲明白了,这样的处罚才有它真正的意义。她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弟弟在床上打闹,爸爸走过来就是一通打屁股,没有半点解释,我一直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挨打。这顿挨打可真是白挨了。
孔嬷嬷最后的结尾也做得非常好。“今日受罚之事不可外传,要保全姑娘们的名声。”孔嬷嬷指出不能因为受罚而毁坏姑娘们的名声。现在的很多家长,打骂孩子,一点也不避讳外人,这是很不好的。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同村一个小姑娘家玩耍,我们在她的床上披着床单扮作唱戏的嬉戏,她爸爸听到声音,闯进屋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训斥,我很不好意思,赶紧就走了,后来我再也没有去过她家,这件事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
孔嬷嬷要处罚姑娘们,就提前准备了下跪要用的蒲团,打手板的戒尺,敷手掌的冰帕子,谅是盛竑想求情都不能,而且也给到了姑娘们应有的保护。我们有些家长,一生气把孩子往死里打,过后又开始心疼不已,何必呢?
孔嬷嬷和盛竑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准家长深深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犯了错的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