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非常不理性的,你所以为的理性其实都是主观偏好的选择。
人也是多变的,比如
在损失的时候,因为“反射效应”,人们会偏好风险,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可能获得收益,但也可能损失更大”之间,愿意赌一把。
在收益的时候,因为“确定效应”,人们会厌恶风险,在“确定的小收益”和“赌一把可能收益巨大,但也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之间,选择见好就收。
但如果收益实在很小,人们又会“迷恋小概率事件”,从厌恶风险,变为偏好风险,宁愿搏一把大奖金。
比起收益,人们更在乎损失,得到100元,根本无法弥补丢掉100元的痛苦,一听到“损失”,就会本能排斥,这就是“损失规避”。那如何破解这个心理呢?用“语义效应”,强调“获得”而不是“失去”。
人们主观感受到的“损失”或者“收益”,是相对的,在“其他人挣6万,你挣7万”和“其他人挣9万,你挣8万”之间,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这就是“锚定效应”。
丹尼尔·卡尼曼把这五件事归为前景理论。
而我们在做某些决策的时候又会有一些偏见偏好。
比如现状偏见,是即使改变现状更有利,也不愿改变的心理。
这个偏见我自己特别有感触,我是一个特别讨厌搬家的人,我觉得搬家太麻烦,有太多东西要整理。
其实这些理由归根结底都是我不愿改变现状,也就是我有特别强烈的现状偏见。
除了现状偏见,我们还有三种偏见偏好。
比例偏见,是不顾基数的不同,认为50%的折扣比10%的折扣更便宜;是明明同样比例下,13.5‰比1.35%更触目惊心。
合算偏见,是人们在交易时,不仅要买商品,也要买商品时占到便宜的感觉。
跨期偏好,是未来的收益,因为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拿到,它的价值就被打了折扣。折扣的大小不同,导致有人只想要“及时行乐”,有人却能够“延迟满足”。
除了前景理论和偏见偏好,我们做的决策还会被顽固心理所影响。
顽固心理:价格锚点、沉没成本和心理账户。
我觉得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是心理账户。不同的心理账户的预算天差地别。尤其体系在买课程方面,感觉有点用的课程就想买,经常花3、4百买一个没什么用的课程。
所以,你看我们是多么的不理想,受那么多“因素”影响我们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