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火了,油泼辣子面更火!
不少外地的朋友问我,油泼面真的那么好吃?!我回头去吃一碗!
竟然不因为我在西安,还是因为面!
够意思,还是够朋友!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吃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
一碗油泼面,撩人胃口,抓人味蕾,勾人灵魂,寄人心思。
油泼面火在了“擀”。陕西人饮食习惯独特,爱吃面,面食也十分丰富。吃面就要吃手擀面,油泼面也不例外。一个“擀”字,充分表达了陕西人的勤劳、纯朴。而手擀面的关键在于精致,在于和、揉、擀,这样出来的面才结实、筋道、滑爽、有嚼劲。和面时,一定要加少许盐,反复地揉、搓、翻、动。在农村,揉面时常说“要把吃奶的劲用上”,说明了揉面是个体力活。这时候男人们也不大男子主义了,主动请缨,经常帮助和面、揉面。面揉好之后,要“醒”面,也就是多放几个小时,时间越短越不好。然后要用手搓条、压扁,擀面杖擀开。擀出来的面条当然要薄厚均匀,宽窄一致。男人喜欢吃宽面,宽面量大瓷实,能吃饱,下地干活更起劲。最后要把煮好的面条放在冷白开水中浸泡一下,这样出来的面,更有韧劲,更有嚼头。
油泼面火在了“泼”。这一“泼”,传神入画,说明了陕西人吃面讲究;这一“泼”,香气四溢,泼出了一个女人的心灵手巧。吃油泼面,醋、辣子、油样样少不了。醋,要用自己酿的纯正的农家醋,酸味醇厚;辣子,要用红彤彤的秦椒,碾子碾成的粉状辣椒面,颜色红亮,辣味够劲;油,一定要用菜籽油,颜色透亮,香味浓郁。热面条经过冷白开水后,像飘带一样,飞舞飘动。最后经漏勺一捞,盛到大瓷老碗里。放上青菜、香葱、醋、辣子、蒜泥、盐,简而不单。滚烫的菜籽油“呲呲啦啦”地浇上去,趁着热腾腾的气息抓紧搅拌,充分地搅和在一起,让每一根面条都与佐料有染,雨露均沾。也可以放上做好“哨子肉”,绰过水的黄豆芽或芹菜等,那酸爽通透,那味蕾绽放,那食欲勾魂。
油泼面火在了“蹲”。“家家房子一边盖、村里姑娘不对外、面条像个裤腰带、油泼辣子一道菜、有凳不坐蹲起来,家家吃饭蹲门外……”这是传说的陕西“八大怪”,说明了陕西文化博大精深。男女老幼端上一碗香喷喷的油泼面,或蹲在墙角,或蹲在门口石头上,或蹲在地上,都吃得狼吞虎咽,吃得酣畅淋漓,吃得大快朵颐,吃得暖心开胃。即使是温文尔雅的男人,也会吃得极富嚼劲、豪爽霸气。这一“蹲”,道出了陕西人的爱恨情仇,这一“蹲”,吃出了秦川人的豪迈奔放。
一碗普普通通的油泼面,抓住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胃,也是一种味道的寄托;一碗简简单单的油泼面,承载的是无数在外游子的情怀,是一颗颗思念家乡的心,更表达着我们对亲人的想念。
愿“呲啦呲啦”的油泼声和“呲喽呲喽”的吃面声,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游子的耳旁……
因油泼辣子面!
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