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才把它添进了我的电子书单里面。虽然添进了书单,但是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去翻阅它。那时正因为家庭问题,心情郁郁寡欢。书名的这六个字,正合了我当时的心情。
过完年之后的某一个日子里,家庭矛盾又一次爆发,无数的委屈在那一刻决堤。我始终想不明白,从小学开始学习的时候,不都说“家是温柔的港湾”吗?家是可以让人休憩,能给你遮风挡雨的地方吗?可是,为什么?家会伤人。
我是带着一种很悲伤的情绪打开这本书的,我想知道它是否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六个小时,这本书我就读完了。感触颇多,感触颇深。
书中说道,一个家庭,应该是以夫妻关系为家庭的核心,其次才应该是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等其他的关系。但是在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一直处于家庭关系当中的首位。
“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这种家庭观念早已经深深的植入到了每个中国家庭当中。我们总是会看到这种画面,一家老少,都围着一个孩子转。给孩子爱,本无问题。但是爱分很多种方式,也不是所有的爱,都会令人感到幸福。中国的父母,最学不会的就是分离。而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在不断分离的过程。
如果追溯到,总是以亲子关系为家庭核心的这种观念的源头,就会发现,他是自古以来就传承下来的一种传统观念。古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该是两个人的婚姻,结果婚姻的主角却不是他们。如此说来,两个陌生人,怎么会因为一纸婚书,就有了你侬我侬的感情。那么他们中间的感情纽带是什么?是孩子。只有孩子,在那种家庭里,是和他们最为亲近的。
古往今来,周而复始。现代家庭如果夫妻俩的感情没有那么浓厚,那么孩子就会是他们依靠的对象。有的母亲有了孩子之后,就会把所有的爱,都转嫁给自己的孩子。这种爱,甚至能够操控孩子的整个人生。夫妻关系不和,势必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必然的一种结果。
我的父母,他们本就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他们的结合,有着他们那个年代的代表性。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的思想都在跟着一起向前迈进。原本只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生活,也发展到了注重精神生活的层面。我们没有体会过父母那个时代的的生活,父母也理解不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两个时代没有架起一座可互通的桥梁,就不会有顺畅的沟通,家庭矛盾必然存在。如果又都是性格好强的家人,那么最亲近的人,也就会成为最能伤害你的人。
我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关于“爱”是什么的动画,我觉得那才是对爱最真诚的诠释。
两个陌生的男女,经历了陌生·熟识·相爱·结婚的过程。中间偶尔也会有争吵,但是也会和好。然后他们有了孩子,把孩子养大之后,孩子被另一个陌生的人牵走了。最后老两口又手牵着手,就像最初他们相爱时牵手一样。他们牵着手,拄着拐,互相搀扶着走向黄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一些使命。或是遇见一个人,或只是孤独的走一段旅程。
《为何家会伤人》是本心理学的书籍,武志红老师从家最基本的结构开始分析出家会伤人的根源,以及书中不时的提到孩子成长时期所需要的不同的情感。
书中有一句话真是扎了自己的心脏一下。
一个心理咨询师说她的一个病人。“我理解的她的没什么情绪,就是缺乏生命的激情”。这个女孩在家很听话,在学校和同学相处的也很好。是父母的骄傲,她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做好。但就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她说,总觉得自己缺了点什么。
感情泛泛,总是带着旁观者的心态。自己什么都能做好,不想去麻烦别人,也不想别人麻烦自己。我可以笑着和你说每一个故事,但是你不会走进我的心里。因为我的心里住着自己,而那里已经足够拥挤。
原来是这样。
为何?家会伤人。因为家是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近,才能伤到。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虽然很多问题并不是找到根源就能下手医治的好的。但至少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也有了家庭,我不会让它去伤人。
书中还有更多道理值得品读,有一天我还会再去细细品味一遍。因为我不想成为我父母那样的父母,也不想让我的孩子成为我这样的孩子。
我不会妄想去通过改变别人,来带给自己快乐。我希望通过改变自己,去带给我爱的人幸福。
愿你,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