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有效结合。
谈及“教学”应以什么为中心,大多会说“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只起一个引导作用。
不错,教学当以学习者为中心。
但是,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课堂却与此相反。教师教得沸沸扬扬,学生学的“死气沉沉”。虚假学习或者叫浅表学习状态比比皆是,哪怕有学生时不时参与也几乎可以算做是空洞的热闹。
在这里,我把所有的这些不良课堂现状统归为“学生没有发生真实学习”。
为什么学习了却没有发生真实学习呢?
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主讲的课堂仍然占主流。
教师将已有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科的知识“灌输”而难以考虑学生的学习历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只能应对和配合,难以形成主动的学习动机。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一种现象越是偏远的学校、学习基础越难以提升的农村地区,这种情况越是严重。
由于看似客观的学习困难和基础原因,学生难以进入自主学习和思考,简单说就是“学生不会思考”。于是,课堂上几乎都是教师“自导自演”。
这样的教学,无论是教师自身认知而“主演”也好,还是教育对象基础等客观因素制约也罢,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就不是真实的学习。
在这里,我想从教师“倾听”的角度强调怎么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首先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
在备课这一环节,我们都知道要“备好”学生,但我们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是否真正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他们需求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同时我们老师也要反思:我们赋予他们的那些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吗?我们怎样去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实,我们老师常常处于“自以为是”的状态,总认为我们讲的是学生需要的,我们的做法是学生感兴趣的。结果呢?收效根本达不到预期成果。
我们的教法、做法往往把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兴趣掩盖,久而久之学生不再信任老师、不再追随老师,直至讨厌老师。
其次倾听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教学。
这就是要我们老师做到了解哪些知识点是他们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点需要同伴合作解决、哪些知识点需要老师解读;哪些要细讲、哪些要结合练习;哪些要留有时间让他们自主完成……
没有这些出发点,我们往往就是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认为哪些知识点是常考的就只讲那些知识点。
以至于,在我们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注重考试的结果。
这样的学习也不是真实学习。
再次倾听学生在学习中的观点,并指导这些观点的独特性和价值。
这一点尤为重要,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取代。老师常常以自己的“答案”去引导学生“中套”。甚至于学生表达有错误就打击学生,打压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回归答案意识太强。
其他科目我不太熟悉,我在听我们初中语文公开课的时候,最明显的错误做法是:
一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读、思”整个过程只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老师也不管学生有没有自主完成,时间一到就不允许再去书写。可能因为老师考虑教学时间,这也或许值得理解。
二是发言的学生太少,发言中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只要“答案”与老师的有偏差,往往会被老师打断。造成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表达自己学习后的真实观点。
学习是试错的过程,真实的学习需要有效的对话,需要老师倾听学生的,要遵从学生所需,而不是老师自认为的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