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高考是在1993年,夏季,7月7、8、9三天。
淮安中学当时只有两幢教学楼,东边是初中楼,西边是高中楼,都是三层,一层一个年级。
我用了6年的时间从东边一楼到三楼,再从西边一楼到三楼。在高二到高三的楼梯拐角有着清晰的两行字“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至今记忆犹新。
5月的预考过后,班级少了几个同学,气氛好像有了变化。
我们依旧是一天6节课,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就是自习时间。以往还有些吵闹的教室,现在很有学习的氛围,有的同学拎着书和资料三三两两的潜入教学楼后面的花园背书了,留守教室的同学不是低头看书,就是闷头做题,也有熬不住趴在桌上进入沉沉梦乡的。
高中楼前面是操场,围着碳灰跑道,视野非常开阔,太阳下山后非常凉爽。晚自习前的操场肯定是我们高三的天下了。其实这时候校园里也没有别人了,其他年级的同学们早就考完期末欢度暑假了。
无论是在食堂吃大锅饭,还是我这种借回家吃饭放松,转换一下心情的,都是速战速决,片刻功夫就会出现在学校。彼时的校园一片喧嚣,全部是读书声。在跑道上占据一角,来回踱步的大有人在;也有不怕脏席地而坐在操场的泥地上的;也有正儿八经搬了个凳子坐在空地上的;还有抱膝坐在教室前沿的花坛边上的……都在背书,偶有疑问互相解惑。当然也有亲密的男女同学平时没时间,借着这个机会,两个人坐在一起,背书学习,顺带看看天,补一下浪漫,一举两得。
夏日的夕阳这时候是美丽而温和的,晒在身上明亮却不燥热。学校西侧矗立着历经千年风尘的文通塔,不愠不喜的陪伴着淮安中学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现在陪伴的是我们。
落日的余晖,千年的塔影,朗朗的书声,一直到天渐渐黑透,教室里灯火通明。
忽然觉得校园安静了。
教室里是热烘烘的,小心翼翼的翻书,用唇语继续没有背完的内容;翻开讲义继续没有做完的复习题;小声争论着某个疑难的问题……总有做不完的题,背不完的书等着我们,哪有心情去管那些来肆意骚扰的蚊子,教室四周早就点起了蚊香,烟雾缭绕,还飘散着浓烈的风油精味道。
从远处传来咚咚的高跟鞋声,不用抬头就知道是老师来答疑了。到了教室附近,鞋声却没有了,那是老师踮起脚尖,蹑手蹑脚进教室了。其实我们早就知道她来了,可是还是装作没被打扰,让老师继续踮着脚尖,直到有人问问题,她才站直了,估计每次累的不轻,特别希望有人拦她问问题。
“啪”的一声,又停电了,整个校园瞬间黑暗。“哦……”带起热闹的气氛,大家走出教室拥在走廊里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还有嘭嘭冲下楼直奔操场去追逐打闹的,哪有高考的样子。
有时候电很快就来,大家立马回教室。有时候一直不来,老师就用哨声来叫我们,教室里已经有同学点起蜡烛了,两个人可以合用一枝蜡烛,聚精会神,互不干扰。“阿嚏”一声,蜡烛晃啊晃半天,撑不住,倒下了,大家一片哄笑声,同桌狠狠地捶了打喷嚏的人,被捶的人趴在桌上笑的喘不过气来。
10:00一到,长长的哨声响起,走读生晚自习结束,住校生再继续学习半小时。我们收拾书包回家,最起码再奋战一小时。
老师说我们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