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格维度的不同偏好相互组合,构成了16种人格类型。每一种人格类型包括一种主导心理功能。
比如内倾思维型的人,比起事物本身,他们更关注事物背后的原理。他们很难将抽象思维转移到生活现实,所以这种人格类型的孩子很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说,内倾思维型的个体如果将思维用在物理方面,就是爱因斯坦;用在政治上,就是威尔逊;用在哲学上,就是康德。用在心理学上,就是荣格。难怪有人调侃,学霸都是内倾直觉思维感知型(INTP)。因为直觉(N)能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如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内倾型孩子只需要简单讲解,就能明白那些抽象地道德准则。外倾型孩子则必须借助现实的体验才能弄明白。
接触MBTI以后,看了相关资料,我对自己也产生了好奇心。毫无疑问,我是内倾情感型,但是在ISFP和ISNP这两个维度之间,我一直很模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内倾情感型的特质:
1、重视内心情感。
2、在涉及个人价值的独立工作中表现最佳,比如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其他需要感知功能的工作。
3、内心的热情往往被外表的平静所掩盖。
4、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5、按价值取向的轻重缓急直接在内心进行评判。
6、责任感强,不强迫他人的意愿。
7、有理想主义倾向。
因为个体情感是内倾的,所以在和外部世界发生链接时,他们常用自己偏好的感觉(S)、直觉(N)感知心理功能。在自己认可的价值体系中,他们对待工作有动力、有热情。
再来看内倾感觉情感型(ISFP),手艺超群、热爱大自然和小动物,坚信行动至高无上。INFP型的人在和人打交道的相关工作中,更容易脱颖而出,极有语言天赋。直觉(N)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情感(F)负责将渴望和期待诉诸于表达,内倾的情感感知,使他们更喜欢文字表达。显然我更偏直觉(N),但是和感觉(S)也有部分重合。
关于内倾和外倾,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区分维度,那就是获取能量的方式,外倾的能量来自于外界,内倾的能量来自于内部,独处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充电。
荣格在《心理类型》中,这样描述内倾情感型的女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寡言少语,不好接近,令人难以捉摸;他们带着幼稚或平庸的面具,通常会表现出忧郁的气质。既不卓尔不群,又不刻意表现自己。因为是主观倾向的情感在全权操控着她们的生命……
依荣格的理论来看,内倾、外倾主要看心理能量投注的方式,而非外在的行为。
确切讲,人格类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甚至会随着所接受知识以及阅历而发生变化。比如读书时的自己更偏(S),但是结合诸多的特质对应现在的行为,显然更偏直觉(N)。
关于MBTI的测试,上MBTI工作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过测试。生活中,我也对自己做过测评。在很多老师的分享中也一直强调,测评仅仅是一种方式,更多的还是对测评的解读,以及生活中不断地自我探索。所以在不少人看来MBTI的信度和效度并不高。
基于我个人的体验,内倾或外倾其实并没有那么绝对,所以我把自己的内倾称为“外向的孤独患者”。当然一个简单的测试,四个英文字母,岂能为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代言。什么类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