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时间被碎片化,但事情不是碎片的,没法放到任何一个碎片时间里处理,所以只好不断地往后拖延--直到晚上没有人打扰的时候,时间流恢复成了工业时代,你才能处理问题。这就是很多人加班的真相。
2、四个策略:加减乘除
*加:增加碎片时间价值
微信,手机等造成的“碎片式浪费”一天至少两小时。累计起来一个月会有60小时,一年会有30天的收益。这些时间足够读完2本书,掌握2门技能。
之所以发生碎片化浪费,是因为我们本来就不知道用这些碎片时间来干什么,在没有安排的时候,只好默认微信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
如果你知道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就不会频繁刷微信,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列好一个“碎片时间清单”
将碎片时间分为:1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等。一分钟可以做些简单肢体活动,调剂身体,五分钟可以打个电话,复习读书笔记要点能,十分钟可以看一篇公众号或者得到文章,三十分钟可以听一本书,构思一个工作方案。
总结起来就是:碎片时间做碎片事情,而非在碎片时间持续做一件需要时间流的事情。
*减:减少切换成本
如果在工作中被打断15分钟,需要1小时重新回到原先状态,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集中所有的需要切换的动作,尽量一次性解决,降低“切换成本”
比如要跟上司处理三件事情,不必分三次去;外出银行办事,购买日用品等可以集中一次外出做完,不必分次外出;要跟三个人打电话,不必再不同时间段打三次,可以一次性陆续给三个人打电话,这样可以减少切换事件打扰的频率。
总结起来就是:合并切换事情的同类项,减少干扰频次。
*乘:多线程叠加效率
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不同的工作内容,就会产生新的优势兴奋灶,而原来的兴奋灶则得到抑制,这样人的脑力劳动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调剂和放松。
这就意味着在一段较长可以利用的时间段里,轮流交换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既是工作,也是放松。
例如:
1)按抽象与形象来分配时间:独立思考分析一段时间后,画画思维导图。就像逐项拆解一个项目后,再用脑图重新搭建,可以有效提高工作处理能力。
2)按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阵子后,再找3个人一起碰撞。就像在处理工作项目时,自己做过一番思考后,列出对项目的各个要点的理解,再找几个同事,进行头脑风暴,产生碰撞,最终完善这个项目策划。
3)按动静交替分配时间:坐着工作,45分钟后站起来休息,甚至keep一下。在工作中,持续工作会疲倦,从精力管理角度来看,需要通过身体活动来让大脑放松,恢复活力。
4)体力与脑力互相交替分配时间:工作之余,打扫卫生洗衣服。脑力与体力的交替,也属于精力管理范畴,当脑力工作达到一定的疲倦度时,用体力上的活动来调剂,例如在家办公,脑子想累了,就做点家务,一来自己舒服,二来促进家庭合睦,这是非常好的碎片时间利用方式。
*除:主动把任务碎片化
当时间碎片化后,任务如果也可以碎片化,那么就可以配合碎片化时间进行执行。所有的事情分为两个部分:思考和执行。在思考方面,例如一个策划案,可能会经过初稿,定稿两块,那么可以利用两断时间来完成,甚至可以划分成更多阶段。早晨起床花5分钟想这事,中午吃饭和同事聊聊这个策划案,下午上班的时候花5分钟把自己的思路在白纸上整理下,然后写初稿,这样只用3个5分钟就搞定初稿。最后用大段时间执行就可完成该任务。
所以,碎片化思考、大块时间执行,就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工作方式。
综上所述:在碎片化时代,就把不同任务、大段时间打散,然后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就产生了无缝对接,让时间不浪费,让任务不再庞大,从而有效而从容地去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