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木心的两三本书,谈不上深入理解,但陆陆续续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性情一二,喜欢渐渐根深.读他是一个不断更新认识一个人,也认识自已的旅程.很像拍照,拍一棵植物,仔细观察,逐渐投入,拍成相,是自已对植物的理解,而所拍的植物反过来也照见了自已.读木心于我也是一样的.于是不擅长写字的我,试着拿照片来解读木心,于你心是否有戚戚?
照片会越来越多,回忆会越来越近......
读木心,是一个逐渐认识"我"的过程.年纪稍轻时读,读的是哲思,稍大时读,读的是"他".木心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
大部头的《文学回忆录》读了好多年,怎么也读不完,就像读"他"这个人,每一次的阅读,都有新的认识.跟着他的书,读的人在成长.
"有起誓的就有背誓的",开始觉得既然起了誓,谁会希望后来会背誓呢,这样一句话说来有什么意义.可后来再读到,明白那是经历过后的释然吧.就算注定会背誓,还是选择相信起誓那一刻的神圣;至于不得不背誓,自已也有可能,也就没必要苛责他人,这是一种豁达.
"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人生一场大戏,哪个人不想做戏里的主角呀,他可以,可以不做主角.但做不了主角,宁愿连配角也不做,做个旁观者也好.
"生命是什么呢"大家总想找一个肯定的答案,木心先生给的永远出乎意料"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是啊时时刻刻不知道怎么才好,那就做也好不做也好,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哀愁是什么呢"总想弄清哀愁是什么的,从来没想其实想弄清哀愁,才更哀愁,于是接受哀愁,哀愁也就过去了.
“但愿我能化作夜/而我却是光啊/扈拥我的唯有孤独噢,但愿我是黑暗/ 我就可扑在光的怀里”我是光的时候,渴望化做夜,因为感觉到孤单,但当我是黑暗,又想扑在光的怀里,这是多么的矛盾,但又多么和谐——光向望黑夜,黑夜向望黎明,总是有所向望,不会寂寞.
"从前的那个我如果来找现在的我会得到很好的款待"因为"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既然生存一世,我们只是行过,那为什么不对自已好点呢,如果从前的我找到现在的我,我会好点对她,那不如现在开始就对自已好点.难道这不是木心先生的提醒吗.珍惜现在,珍惜这一世只是行过.
可是只是这几句话,怎么又完完全全读懂一个人呢,他的很多话组成了他,但他未说的那些呢,一定有藏在内心,不为人知的隐蔽处,像是雪落在草窝里,经久不化,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浸润着,有的凉透,染成忧伤;有的化成春水,催发生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