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去HK,五一节前一天。夏至的天气干燥闷热,令人烦闷。密密麻麻的人流一波又一波的的挤向关口。各种声音交杂,等待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成一种折磨。在拐角的入口,一位女士手捧一本书,侧身对着人流站着,眼神专注,姿态清雅,丝毫不显疲态,我被她吸引,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在社会不断倡导全民阅读的时,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她这般浑然忘我,无论何时何地与书相伴。我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哂然一笑后也释然了,至少我还走在阅读的路上。
小时候,爸爸是村长,我从那时开始有了阅读的习惯,每个月政府会发四本杂志,名叫《家庭》。至今,我已记不清杂志的封面及内容,那时看了《家庭》我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本杂志里总有一篇励志文章,杂志到手我首先翻开的便是励志文,浅显易懂。例如,爸妈为了供子女上学,艰辛而又漫长的付出,孩子懂事成绩好,最终考上清华北大等,孩子承载着父母全部的希望,这是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缩影。我每天守着店铺,闲暇时间看看杂志,文章里的内容仿佛催眠般使我对读书有着极大的兴趣,甚至享受其中。
阅读是有灵魂的,书是有香气的,像一杯红酒,冗长的沉淀发酵后,酒香四溢,闻着陶醉,感觉身心愉悦。去年10月至11月份,学校有个“读书月”活动,记忆里有一幕想起来心里甜甜的。班级微信群里对此次活动热情高涨,很支持孩子们阅读这件事,有位家长说:“孩子爱阅读,大人应以身作则才是”。于是,他提议每位家长说说自己看过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有的自嘲说从小没有看书的细胞;有人说记不起来了;有的说看安妮宝贝系列的,还收藏及反复看,我能想象得到这位家长心中无法言尽的激动与喜悦;有的说看了《围城》,记得一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似乎大家共鸣有之,纷纷发表看法;看四大名著的占大多数,也许是为了应试教育多少都是看过的,但似乎那时的我们无法发自内心的感受经典的内涵;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爱情小说《何以笙箫默》,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慨叹大家纷纷唏嘘不已,后来,拍成了电视电影,开播时议论纷纭,才知道这本书带着象牙塔里大家对爱情的憧憬。这个话题是轻松而愉快的,每每想起那时的光景,嘴角微扬,怀念而幸福的感觉。
接触《当当》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就像一位老友,默默的陪伴。记得第一次下载,是因为喜欢上了三毛的书,她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许许多多震撼心灵的句子,强势的进驻我的脑海。朋友们说当当的书便宜又好找,我一口气在当当上买了全套三毛的书共11册,从付款到收货的时间我像是吃了兴奋剂,紧张而期待,痴痴地想着,数着时间盼望着,网购的心情首次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当当读书》则是一个看书软件,电子书、文章导读、好书推荐等是我每日必做的事情,我相信因性格阅历的不同,选择和喜爱看的书也是不同的。有时,文章导读或是好书推荐的文章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变会毫不犹豫的把它买下来,或是朋友刚好有这本书我变会借来看,久而久之,成了习惯。
阅读生涯里,有一件事像烙印般刻在我的心里。当幸福突然来敲门时,我变得有点不知所措。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的人,或是擦肩而过,或是短暂的停留,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都弥足珍贵。有位上海的朋友,就像许多不期然交叉的缘分,随着相互的了解与沟通,他知道我喜欢看书,终是存得一个机会,在一次书展上精心挑选了几本书,如《一生欠安》,我偏爱传记多一些,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人们多半了解她们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本书的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靠近她们,记录她们情路的艰辛与隐忍,思念她们的疼痛,悲凉和殉葬;《看见》柴静是个心灵通透的人,很喜欢随着她的目光,所思所想静静的看着这个世界,那些边缘的社会问题在她的文字里铺散开来,淡淡的,却钻心的疼。生活是不乏惊喜的,但能用心的投其所好,就不仅是惊喜而言了。隔着遥远的距离,我耳边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你喜欢就好!”,这个惊喜,令我欣喜若狂又感动不已!
有时禁不住在心里问,是因为看了书才想着踏出这一方天地,或是因为走过的路才有的一种内心的表达。詹宏志的《读书与旅行》中说:像是一个旅人,一个一辈子渴望旅行的旅人,从内心自我探索式的追寻,到现实中背着背包抵达遥远的另一端,或者说从书本中的旅行一路走到现实世界。感觉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探索现实与内心共鸣的人,越长大越发现想表达的东西无从说起,而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后,生活中所有的格格不入和郁郁寡欢都得到了淋漓的宣释。那些与书相伴的时光,沉淀了许多精彩,像一束光,可以照到它想去的任意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