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活动,很遗憾没有带孩子来,看到现场孩子们的反应,震撼、不可思议、敬畏,她们小小年纪就有缘分接触到这不可思议的世界,真的是一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现场每位学友的排列,有时候是参与者,有时候是旁观者,但都是一样的,很触动。妈妈们总想孩子好,可在周围的大环境中身不由己就变得功利,心中想的更多的是学习、成绩、名次、比赛、考学,喜欢孩子的成绩胜过爱孩子,就像雨馨老师那句话,这些年陪伴下来的其实是孩子的成绩!也就像排列中看到,如果成绩不去找孩子,孩子不想看成绩,就一点用没有。
看着好几位焦急的妈妈,我很庆幸能早早在雨馨老师的引领下走出焦虑,也特别喜欢学友花落莫相离,在感想中写的那个词“守望”,希望能在孩子背后做好默默的守望者,让孩子们可以更好的为自己负责任。
还有对孩子的伤害,看到小姑娘回忆起小学时受到英语老师的伤害,那种无助和愤怒至今还藏在潜意识里,看到小伙子回忆起当年被父母强迫在广场吹葫芦丝的慌张,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孩子是如此容易被伤害,很多伤害可以深深烙印在孩子心里…
在返青的列车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怕孩子再受伤害,那么我们是否就无法强硬督促孩子学习、或者练习艺术?
想想钢琴家朗朗,从小遭受多少更厉害的伤害,一天到晚被督促练琴,发高烧也被父亲强迫练琴,可现在的朗朗是多么有成就、多么自信、风采!
朗朗的父亲前两天在青岛接受采访的一段话,特别印象深刻:
父母是教练、也是陪练,当孩子在学习过程缺乏耐心时,不能一味训斥,要和他一起学习研究,形成一股合力,两个人的智慧和灵感加在一起,自然要比一个人强,效率更高,孩子学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和劲头。
父母是教练,也是陪练,我们在一味叨叨孩子时,是否尽到了去细心发现孩子的伤害、去引导孩子、陪伴孩子一起走出伤害、和孩子一起学习研究的职责呢?
想着想着,我觉得伤害并不可怕,哪个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会没有伤害?关键在于家长,是否更关注孩子的感受,用智慧引导孩子走出伤害,带领孩子战胜伤害,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一天的相聚太短暂,每次的学习都意犹未尽,期待和雨馨老师学友们下次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