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和自己进行书信对话的人。
每个人心里住了一个真实的自我
写日记、随笔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习惯。但是和一些人不同的是我的日记、随笔并不是记录这一天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什么高兴的事,也不是什么流水账记录一天所有有意义的事。通常文本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自我反省进行的,对自己进行批评,对自己最近的状态进行分析。我的性格上就是个爱反省、知错会思考、善于改善的人,因为我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会很痛苦,因为想的东西会比我的朋友们多一些。而且我的骨子里有些悲观主义色调,为人耿直,不善幽默,又总爱思考一些事情。所以很多时候自己感觉活得很紧。我觉得"紧"这个词形容自己很合适。毕竟self-centered、虚伪、不安全感、疑心、悲观主义、追求完美、耿直、爱思考、不善言辞,种种这些人格特质组成了这种”发紧“的相互之间的力的关系、组成了”发紧“的PageYe.
这才是真正的PageYe.
真实与虚伪,这本是一对相互辩证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人类都市社会中,最真实的就是虚伪了。在我的理念中,人人都是由真实的核裹着一层会变色的外壳。这个外壳可以随着外环境的不同和内环境的不同而进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一种改变。我的不安全感、完美主义、压抑着我的真实,形成着我的虚伪。但是在与自己对话的书信中我的理性外壳和真实自我对话的过程。我觉得世界上最悲催的莫过于耳朵。他们在头的两侧,却永远不能相顾,当然我也试过用照镜子的方式,让他们看到彼此,但那只是幻象。真实的自我和为了适应自我、为了适应社会而虚伪的自我也如此。他们很孤独。他们需要这个交流沟通的过程。更好地懂彼此,更好地为主人服务。
跟自己书信对话对我有什么作用?
实际上喜欢给别人写信或者是喜欢给自己写信的人肯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写完之后自己很爽。这种爽不是因为写的多么有文采、多么旁征博引,而是因为你仿佛与人进行了一种“慢谈话”。当然这个词是我发明的,因为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经常能感受到这种慢谈话的魅力。谈话进行的很慢,不同于日常的聊天,但是很舒服,很流畅,很滋养。
大多数情况下从咨询中出来,我都能从深度迷茫中找到一些希望,那时的我最迫切渴望的就是希望。
跟自己进行书信对话也是这样。写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写之前,我很烦躁,会乱。但是写的过程中我渐渐静下心来,渐渐理顺了思路。写完之后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很舒畅。
为什么要在简书开这样一个文集《与自己的对话》?
这些心底的东西,其实我是很少与人说的,只是,比方说在和亲密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交流过程中,才会说到这些。所以以前之前我的随笔、日记从来不上传,总是自己保留在电脑硬盘中。
但是渐渐我发现自己从来不会去回顾。写完就完了。因为你总有新的要写,旧的就没有时间去回顾。再加上大多数都是批评之词,读多了也会降低自信。这样真的好吗?
写完了东西,也只有当时一时的价值,也许影响是渐渐的,但是我感觉是不是可以尝试把心底的一些东西分享出来。让大家有机会看一看。说不定会有热心的人,倾听我的诉说;说不定会有同类的人,遇到过同样的为题,给我一些建议,或者表示同感,让我的心理多一些慰藉。封闭的东西得到的滋养总是少的,而开放的系统,会更受信息流的青睐。所以我决定试试。对了我还是一个挺喜欢尝试的人。倘若没有人来看,也没有关系啊,我就当这里是一个书信存放处,存在简书中,安全放心,电脑丢了,硬盘坏了,也都不会有什么顾虑了。想看的是后还可以来看,随时随地看。
一些顾虑
- 在往常与自己书信对话的过程,有些很私密的东西,我是当然不会在网上去写的。对人对己都不好。
- 在以往的对话中,我可以直抒胸臆的,甚至降低逻辑地想到哪写到哪?即所谓漫谈。很自由。因为它只是给我自己看的。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行了。但是写到简书里,我可能就会写的慢一些,隔十几秒写一点,隔十几秒写一点。停顿是为了整合信息,更清晰更调理地表达。但是这样可能会对我想表达的东西的多少、深浅有一定影响。也不知影响是怎样的。在开始的时候,不妨试试看吧。尝试才会知道。
总结
实际上我很清楚,写这些文章至少我是受益者。如果能受益大家,那就是副产品,这点我并不期冀,只是随缘。所以这使我最终把我的日记、随笔搬上简书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