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听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在讲课,他说到东方的智慧很厉害,连西方人现在也在学习东方的智慧,比如联合国的孔子学院就刻了一条标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讲到这个西方的大多是方法论,这个观点其实我是比较认同的,因为西方的人流传到中国的大多是流程,工具,方法,技巧,的确是方法论,再下来深刻一点的就是心理学了,这东西也是做个测试得一个结论,也是方法的产物。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国学,从最早的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四书五经,里面的文字都很简单,但是这么简单的东西为何过了2000多年了我们孩子研究,学习,钻研,让我想起刚进入社会,第一次接触国学的时候,觉得这个国学一般人就学不懂,只是听听别人的解释,解读觉得挺好的,然后就觉得特别的高深莫测,到今天,我对国学的爱好和喜爱一直没有变过,我想谈谈我粗浅的理解。
首先,从对象来看,东方的国学书籍大多是针对人的,谈的都是人,个人的修养,让一个人努力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君子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所以国学中常说要慎独,就是一个人的修养好,要体现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还是和再外面一个样,这个叫知行合一,而我们大部分人人前一个养,人后一个样,区别太大,尤其是很多老板,都被称为是戴着面具生活的人,比如说人前哥长哥短的,出了门就骂什么玩意,这都是没有知行合一,哪为啥论语那个时候强调个人要成为一个君子,一个圣人呢,是因为儒学是周王朝结束以后,从礼部流落到民间的官员搞出来的学说,就是要人们遵守礼乐制度,崇尚礼仪,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在于礼乐的存在是当时的哪些大贵族,王室的人养尊处优,没事干,整天被人伺候着才想这么教育下属,臣子,奴隶,好让他们忠诚,因为论语中讲了,天地君亲师,你看,君王排在了天地的后面。所以这是入学最早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易经,这个书很神奇,因为讲卦象,就好像我们解梦一个道理,本来我是不太认同的,认为类似于迷信,但是后来接触易经,听高手讲易经64卦的深层次含义,比如第一卦是乾卦,讲究的就是顺应,比如顺应天,顺应地,顺应人,顺应社会,简单来讲就是要顺应规律,如果去违背这个规律,那个轻则结果不好,重则出现重大损失。
道德经则很有意思,因为有太多人喜欢道德经,尤其是喜欢道家的人,国学大师,必讲道德经,道德经最早是周王朝覆灭后,哪些个当时的国师所遵循的文化,当时周王朝覆灭后,到了诸侯争霸的时候,这些人嫌社会太乱,要的是将军,打仗厉害的,对于没啥大用的国师内(以前国师很多是给君王增寿的),没有好生意,搞不好还被杀,就跑到山里面隐居去了,然后再研究得到成仙的法门,所以道德经更多的讲的是清净无为,不为俗世所扰,一心想得到上天的那波人。
讲了这么多,你会发现,国学的东西都是一种思想的实验和精华,它的核心不在如何做事,而在于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等等,这就是中国形而上的哲学,黑即是白,白即是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而对应的东方的哲学则是讲逻辑,看事物一分为二,黑是黑,白是白,这也是一个核心的区别。
其次,从解释难易度来看,中国的国学每个人的理解和解释都完全不同,最后变成了个人的观点表达,就看谁解释的更靠谱,更让人认同,而东方的方法论谁都可以用,谁都能用,用了都有效果,用的越多就越容易变成习惯,而我们的国学则很难指导你做具体的事,它只是告诉你大的原则,大的方向,怎么做事要靠个人领悟个人的经验,悟性高,爱思考就能做的好,比别人强一点,不思考那就完了,啥都不知道,啥都学不会。
那么到底什么智慧呢,今天我就按自己的理解来做个解释,智慧就是一种有高度的为人处事的学问,怎么理解,智慧都是有高度,高度就是看待事物的角度多,能够看到价值和意义方面,然后下来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自己,如何做好自己,得到更多人的欣赏,认可,认同,支持,处事,就是如何处理同他人的关系,解决问题,智慧就是一种学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总有比你更好的解释,更深的看法,这就是智慧的魅力,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之中,只有国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后才能体现他的魅力。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国学才叫有智慧,很多人也会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只要多思考,多反思,就会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