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意志:原来一直误解了教学的真正含义
看到一个上午三个小时都是吴如皓(台湾)老师的报告,心里多少犯了嘀咕,是留在酒店忙乎手头的工作,还是去会场听报告呢?
前一晚还在犹豫,第二天一早就精神抖擞地到了会场。选择去听报告的好处是开辟一个专供外出学习的专题文集,我管它叫“看风景”。目的是不负跋山涉水、马不停蹄的劳顿,让每一次感动和收获可以安放。起念和行动足以说明吴老师报告的影响力!如果来个排序打分,我认为吴如皓老师的报告是这场风景秀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因为它既有阳春白雪的情怀与理念,又有脚踏实地的真实与智慧。受上午听会的启发,那个萌萌的朴实的俞正强老师再一次跳出来,可能还不能完全品读到他简单背后的不简单吧。
吴老师在报告里一直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因为报告主题关于数学魔术,所以提出“看见操作背后思考的力量”的观点,希望教学在关注学生动手热闹的同时理清何时启动安静的思考,把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精心精细还原成孩子学习经历的体验碰撞和修正。或许,教师太追求自己教学的成就感,所以,才会有人质疑某些课堂:学生学习发生了吗?那些学会的学生是什么时间学会的?听到最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误会了教学的真正含义。
一、我们误会的教学是什么?
场景一:老师课后和听课者交流时,一般都会这样介绍:我设计这节课的意图是......,我主要想体现......,基本都是我字句式,很少有老师提到学生。即便提到多是会讲那些令TA出其不意的表现。
场景二:老师课后收到同伴的问候是这样的:课上得不错吧?学生没给你掉链子吗?大家关心的焦点是上课者的感受与自我评价,学生的表现有无在预设范围内,有没有给老师出乎意料的惊喜?言外之意是担心,是畏惧。
这些常见场景背后就是被我们误会后所理解的教学。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教师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准备如何上课,教学就意味着教师完成自己准备的内容和任务。第二,教学的发生不能只有老师教的行为,还要有学生学的行为,因此,学生的学是教师教主导下发生的,教学意味着教师寻找自己既定答案的过程。第三,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然要体现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为了自主而设计的,教学意味着原本不会的还是迷糊,原本会的没啥长进。第四,教学成功的标志是教师匠心的设计,完美的展示,丝毫不会质疑学生有无思考,有无修正。第五,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提前学习学校里的教材内容,TA们在教学前已经学会了,然而,更多的教学还是沿袭教材的安排,认真地走着套路里的每一步。据说,学生是抱着陪同老师走完全程的心态。
二、为什么进入误会却出不来?
人对于自己惯习的东西总是会麻木一些,对于自己可以掌控的还是最放心。所以,万千种的声音呼唤“让学习真实地发生!”也敌不过舒适区里的“葛优瘫”。时间久了,习以为常的概念就向芯片一样植入人脑,“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省时高效,此为其一。
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视野决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教学就是这个样子啊?难道还会有其他不一样的教学吗?此为其二。
教学的酣畅淋漓、挥斥方遒总是迷惑着思辨力较弱的老师们,自恋、自满都是人性真实表现,不负韶华的梦想是否还会继续呢?难道我们从来不会照见真实的自己吗?此为其三。
三、教学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与教学最密切相关的词一是学习,二是经验。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发生,促进学习者获得经验。学习作为一个动词,它体现着学习的过程, 过程往往不是怡人的风景,而是充满着各种挑战,有失败、有一筹莫展的困顿、有柳暗花明的希望、有拨云见日的欣喜、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从错误走向正确坚定信念和勇气的陪伴。所以,孩子们总会记得是谁陪着TA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走向成功。
经验可不是人云亦云就有的东西,多数经验只能通过实际体验获得验证才能形成。
教学意味着什么?试着给出一些它应该有的模样:
首先,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三个核心问题。顺着这样的路径继续往下深入思考,有哪些基础可以帮助我?我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哪个问题是关键问题?怎样才能突破它?任务完成后,再继续往行为背后做分析,我完成任务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方法是怎么想到的?我在哪里停顿的时间比较久,为什么?尝试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诉其他人,设想一下可能会说些什么。
其次,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思考学生们可能需要得到什么帮助,什么时候会产生需要?为什么有需要?没有需要我该怎么办?需要不合理我该如何介入或干预?
第三,教师以失败者的身份模拟经历错误前后的所思所想,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唤醒学生思考的动力点,把容忍错误作为修炼的第一步。
第四,教师以陪伴者的身份耐心等待学生的每一步自主探索,不急于抽象、不急于归纳,让原生态的概念、原理在学生的认知里多停留片刻。把生生互动的交流引向问题的本质,相信他们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不着急,少干预,多倾听,善引导。
第五,教师以鼓励者的身份看待学生错误里的闪光点,把希望的火把递到他们的手里,把坚定的信念刻画在他们心中,等待鼓掌、喝彩和加油。
当教师不再和自己较劲,放下急于成功、想要优秀的心愿,放下习惯对与错的评判,放下先入为主的滤镜,试着回到学生身边,以学习者、合作者、失败者、陪伴者、鼓励者的身份,体验一场所谓跌倒了爬起来的真实历程,或许,就能看见真实的学习,那一刻的教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