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必定先要骂声娘,然后在胖胖迷迷糊糊的助推下才得以起床。早上六点半的光景,睡觉的大好时光啊!我却不得不强迫自己打起精神,然后开启一天睡不醒的旅程。
每天的早餐,必定是灌饼加八宝粥,从不改变,持续了一年之久。我不是个喜欢变化的人,在这点尤其明显。走到灌饼摊位前,朝着灌饼老板柔声细语要一份儿灌饼。灌饼老板人极为和善,个头不高,头发稀疏,满脸堆笑。那笑并不让你觉得做作,很真诚,也很温暖。
和老头一起的,有时候是他的爱人,一个同样老的阿姨;有时候是他的儿子,一样的个头不高,却阳光帅气,青春焕发。有时候因为起得猛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怨气,可远远一看到老头一家忙碌的身影,心却忽然平静了下来。大家都在努力奋斗着,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你并不能借了自己是一个多觉之人就随意地对待生活,活着就要认认真真,任劳任怨。
今早,从灌饼老板手里接过饼,顺便抬头看了一眼他的脸,觉得怪怪的,再定睛一看,原来他的双眼布满了血丝,鲜红色的血丝在眼睛里面,像是张开了嘴对我挑衅,像是傲慢地嘲弄我。我想,他一定比我起得早,睡得比我晚。不要小看这一个灌饼摊。灌饼吃着虽香,做起来非得三四点钟准备材料不可。老头一家虽然辛苦,早出晚归,却挣得钵满盆满,有了好生活,这点辛苦又算什么?
突然想起爸爸妈妈曾经开过的一个小饭店。每次遇到老人起早贪黑出来打工,我便想起我的爸爸妈妈。想的最多的是爸爸,因为爸爸身体不好,却是最能干的那个人。每天天不亮,三四点钟的光景,爸爸便要在闹钟的催促下,睡眼朦胧地起身熬粥,煮豆浆。他熬的粥,香浓可口,附近的工人们都赞不绝口;他煮的豆浆,爽滑味美,也是小饭店里大家的最爱。但是,你可知道,要把粥与豆浆熬的这样好,需得下足功夫,没有三四个小时是熬不成那么香甜的。
那时候我们远在外地求学,偶尔放假归来,安安心心地睡了一觉,开开心心的起了床,然后到饭店去吃早餐。那粥真香,仿佛能够从粥里面看到爸爸的心血与辛苦。那个时候并不懂什么是辛苦,因为上大学本不是一件辛苦的事儿,或者对我来说,上大学,只是一个体面的,干净的,没有油烟,也无需多么操劳便可以完成的事儿吧?
可是,爸爸妈妈的命运则不同,他们肩负着对子女的责任,不辞辛苦,不舍昼夜地忙碌着,受人排挤,受到委屈,却从不抱怨。他们的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等待着一天儿女们飞黄腾达,把自己的日子过好。然而那一天,还没有到来,那一天,却还没有到来……
我常常对婆婆的一些行为感到匪夷所思:每时每刻,必定看到她在屋里来来回回地穿梭,有时候是刷碗,有时候是洗所有人的衣服,有时候是大扫除。很少见她休息,也很少见她容忍屋里有没刷的碗,未洗的衣服。出于好奇便问她,妈你歇会不成吗?不累吗?她总是略带恼怒又勉强挤出笑容地答道,我闲不住啊!我不做,也没人做啊!每每听到这话,我就十分想笑,碗暂时不刷不会长毛,衣服暂时不洗不会发臭,屋子暂时不打扫不会坍塌,你急什么呢?
后来我试着用她的思维开始思考问题: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吃过的苦,受过的累,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理解的。家庭不富裕,生活处处捉襟见肘,那么辛劳,便成了唯一的法则。所以,我们父辈的人,都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干活从不喊累,从不生病,披星戴月,任劳任怨,驾着马车走四方。
现在时代变了,很多年轻人却失掉了那一种勤劳淳朴的精神。有的昏睡一天,有的玩儿一夜游戏,租来的房子里乌烟瘴气,没有整洁的那一天!我知道社会是在进步的,科学是在发展的,但是我总在惴惴不安,倘若父辈们都不在了,只剩下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后辈,我会多多少少地感到失落。那一群人,不知辛苦,从不抱怨,他们的精神不该被淹没,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替他们,也为自己,将这美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