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的身体,仿佛装了一个50岁的脑子,要么就是容量越来越小,要么就是还没来得及保存,就自动刷新了。好多好多记忆越来模糊,如果把不用照片在大脑里搜素的话,可能他也就真的被丢弃在风里了。何况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照片还真是少的可怜。
家乡是小兴安岭山脚下的那座小城。不过对于儿时的自己来说,它却十分的巨大,就像世界一样,对那座小城的每一角落都充满了好奇!直到有一天,在乡间的深处发现了铁轨,原来铁轨是可以走车的!爸爸告诉我铁轨是连接的其他远处的城。站在稻田地边上,顺着铁轨望去,根本忘不到尽头,那会是多远的城呀!
其实东北并不像外面人说的那样没有夏天只有冬天,说扛着AK47上学更是扯淡!四季分明才是这里的标签,只不过雪期有一点点长罢了。春夏秋冬,各有各的体态,时而多风,时而有云,时而下雨。每当下雨得时候,总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学生,雨势稍微可观的时候他们总是在雨中漫步,真的只是漫步,没有嬉戏,没有打闹,甚至没有交流,简简单单,莫名奇妙的走着,仿佛再寻找什么东西,仿佛再参悟什么东西,仿佛这雨中有一…...
不知道为什么,随着年龄一点点的增加,发现那座小城越来越小了。听哥哥姐姐们讲述着小城之外的故事,每一次心里都是各种的澎湃,激动,丝毫掩盖不住眼睛里散发的金光。然后他们就会问我
“以后想去哪座城市呀?“
“北京,重庆,我都喜欢。”
为什么喜欢,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可能当时的自己只对这两个城市有印象。我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回答也是五花八门。
“南方,不想在北方生活了,要是北方的话就是北京”
“去上海,上海好呀”
“南京吧,家里有亲戚可能会方便一点”
“北京,我要考中传”
“我还是想去哈尔滨,不想离家太远”
“天堂”
......
说天堂的那位别着急,会给机会去的,不过去不去得上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我曾经想过要去一个没有任何熟人的城,没有亲人,朋友。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去感受一座新的城,了解一些新的人,从这些人里面挑一些跟自己有几分相似,结交成朋友,感觉这是一件多么酷的一件事。用几年后的思想来看,这是真的挺艰难的事。从放榜的那一刻开始,有些朋友就会注定经历这些。 也听到过他们发自内心的提问:
“为什么豆腐脑是甜?”
“为什么你们过节不吃饺子?”
“为什么你们正月会剪头发,你们的姥姥不会生气吗”
“蘸油的火锅怎么吃呀?”
.......
在去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刚刚打好行李的自己,呆呆的坐在床边,脑子里满是未来的生活,爸爸坐在我的身边跟我说:
“好好看看你呆快20年的地方,以后这就是你的临时住所了!”
当我坐上车顺着铁轨,走向远方的城的时候,发现那座小城真的越来越小了,小到伴随着四季,日月,雨雪,蓝天,黑土都装进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