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学校布置每位老师读一本与“国学”有关的书籍,很多老师面露怯色,不自觉地把诗经礼书等古诗文结合在一起,感觉读起来会过于枯燥。其实,我想说,中国的国学涵盖内容之广泛,只要用心选择,国学书籍并非都是知乎所以然,小清新的文风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我,能机缘巧合地邂逅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那是何等的幸运。
说起这本书,不得不先说说于丹教授。抛开她的其他身份不说,她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在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致力于古诗文的研究,曾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等著作,她对这些古诗文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们这些学问不深的读者捧读起来不至于索然无味,字里行间帮助我们感受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触摸到古人所思所想以及引发对生活的共鸣和悟彻。
《重温最美古诗词》单看目录,就美的不可思议。目录上共有八个篇章,每个标题的阐述实在令人醉心,请许我一一道出。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登临况味、田园林泉、剑啸长虹、诗酒流连。这八个标题简洁工整,几乎把中国古代诗人吟诗作对的主题都包罗在内,不得不折服于丹教授的冰雪聪慧,更能激发读者们阅读的兴趣。
于丹老师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很多人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无关学历深浅的母亲,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教孩子背诵几句古诗词,诸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当孩子依葫芦画瓢地读出这些字音的时候,家人们都会赞叹不已,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让孩子吟诵几句,也是非常骄傲的事情。上学了,每一册语文书上,都有经典古诗词的学习,从小学到大学。踏上社会了,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也会蹦出一两句古诗词来对应自己的心境,或欢愉、或解惑、或宽慰、或疏导,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甚至当我们芳华流逝,逐渐老去时,也免不了轻轻叹一口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如此看来,人的一生,其实是与诗歌是分不开的,诗歌成了我们生活的点缀,更是陪伴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诗歌于我而言,是一种欣赏,一种敬畏的欣赏。欣赏诗人的才华与诗情。是的,诗歌是有情的,有了诗情的诗歌才是有灵魂的诗歌,“一花一叶,一丘一壑”,那些园本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的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了人世间多少的人心诗情。我们看白居易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样年年生发、岁岁茂盛的春草,都是萋萋别情。草色萋萋,寄寓了诗人无穷的心事,尤其是别恨离愁。而这些从千古年传递过来别离之情,让后人在同样的心境中寄托了多少的无奈与愁绪呢。
也许,我已步入中年,踏着岁月的足迹,如白驹过隙般已走完了我的前半生。于是,我更倾心于田园派古诗词,喜欢那种“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境。当然,在这里,什么是“田园”?我想有必要做一个解释。于丹老师在书中这样阐述:“田园不是世外桃源,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它是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田园甚至也不是一个地方,它只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说得多么透彻啊。说到田园诗,可能我们立马会想到东晋时代的陶渊明,其实,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田园不独属于陶渊明,它同样也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诸如李白的“暮从比山下,山约随人归。”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西头卧剥莲蓬。”由此看出,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田园,而这方田园,无关地方,无关大小,它就在于你的心灵属地。是的,当我们把一些心情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真真切切的感悟到人世间的温度,做有温度的人,阳光也会朝你微笑。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感恩古代诗人在岁月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诗歌精华。而我,就这样,静静地坐落窗前,重温中国古代诗词,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向中,感悟千古年来永恒不变的人世情暖,突然感觉,“田园”离我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