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奕迅在2002年发行的专辑《Special Thanks To》里,有一首很冷门的歌《没有手机的日子》,里面唱道:
看着我们的影子
想象未来的孩子
盖个半坪的房子
脸孔贴着你鼻子
没有手机的日子
索住你脖子
没有手机的日子
才能这样子
现在回头再看这首歌,像极了一个科技预言,在手机还未普及的年代,词人林夕已经捕捉到了这部小小的机器将要带给我们的焦虑和不安。
这种焦虑和不安,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都浮现过,但却很少去冷静思考或寻求改变。
2.
高考结束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手机,拿到手机,仿佛就是拿到成年人世界的通行证。
算一算机龄,已有八年,在90后里不算长,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八年的机龄给了我哪些改变呢?
我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了。
早上一睁眼,第一反应是摸手机,晚上睡觉,恋恋不舍地放下手机,心情才能平复但睡眠状态。
不管有事无事,是在开冗长的会议还是看精彩的电影,隔一段时间,就会条件反射式地掏出手机,刷一圈微信、微博、知乎及各种各样的论坛。
刷到有意思的,就不自觉地沉溺下去,时间像脚底抹油似的逝去,拿开手机好久,才能恢复工作状态。
阅读能力越来越差。
已经习惯碎片化阅读、图片式阅读,看到稍长一点的帖子,第一反应是一拉到底。
现在的论坛又很好地迎合了我们的不耐烦,精彩的回复会被点亮点赞后置顶,于是最大的乐趣变成了看别人怎么鸡贼地抖机灵。
拿起一本实体书会稍微好一些,但也免不了间歇地翻来翻去,看看什么时候能读完,想一想这本书有没有给我更多的吹牛皮资本、有没有让我变得更强,常常半途而废。
我更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了。
思考首先要有空闲的时间,而触手可得的手机挤占了我们一丝一毫的碎片时间。
信息提供者们总在第一时间内迎合着我们。没耐心看长文,我们有速读有缩写,没耐心看电影,我们有短视频,没耐心看内容,我们有标题党,甚至你没耐心玩游戏,我们有点击下拉菜单就可以开始的小游戏。
手握手机的我们,就像是精神上的早泄患者,能引起兴趣的,是一触即发一泄如注的快感,早早失去了持久的能力,甚至连调情的耐性都没有了。
3.
那么手机,有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手握手机,海量的信息可以触手可及,随时掌握最新的资讯,与瞬息万变的时代与时俱进。
然而事实是,当我打开手机,目光所及、占据头条的尽是娱乐八卦、花边新闻,当点开了第一条,心理防线瞬间撕开一道缺口,就会更多的娱乐八卦和花边新闻推送过来。
看似我们的视野变广了,其实却更狭隘、更庸俗、更无聊了。
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丰富了朋友圈,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社会交往。
然而事实是,在电梯里、在公车上、在聚会上,我们埋下头,举起手机,沉浸在一个个笑话和段子里,掩饰着和身边人无话可说的尴尬。
手机,让我们彼此更远了。
4.
没有手机的日子似乎已经遥远得像是上个世纪了。
可以和朋友面对面聊上一整天。
翻开一本残缺不全的书,都可以兴致勃勃的一直读下去。
可以在本子上画一整页漫画。
可以在阳光下发半天的呆。
5.
我也不主张成为一个反对者,螳臂当车般地无视科技进步的浪潮。
手机是机遇,也是陷阱。对于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对于多数人,是精神早泄症的催化剂。
如今的时代,最远的距离是你在用手机刷八卦打游戏,而我在用手机学知识记灵感。
不妨带着最坏的恶意,去审视那些有着漂亮标题的文字,教你成功的哲学。
必须沉下心来,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必须回到书本,必须学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