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判断心理上的死和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怎么区分一个人的心是活着还是死了呢?先看一下人是怎么成长的,人在8个月大的时候能分开自己和妈妈,这叫生理上的自我,三四岁以后不再说“宝宝要喝水”而是说“我要喝水”,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有了社会自我;青春期开始到终生都是心理自我的成长。有活就有死,一个人怎么死的呢?哪一个先生长哪一个先死去,毫无疑问首先是生理自我,心跳停止脑死亡宣布生理的死亡,接着是追悼会然后去派出所销户,这个人就从社会消失了,这是社会自我的死亡;最后死亡的就是心理自我,就有了文章一开头的那句话,如果有人记得你,那你永远活在人的心中。就像《寻梦环游记》演绎的一样。今天我家女儿,指着天上一个最亮的星星问我“妈妈那颗最亮的星星是什么星?”,我看了半天说“也不是北极星呀,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儿”,女儿瞪着亮亮的大眼睛狡黠地跟我说“妈妈,那是姑姥姥呀”,一股暖流经过,之前跟她说过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她还记得。我蹲下来抱住她“是的,宝贝,我也好想姑姥姥”。
怎么判别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比如:你转过头看着你老公,他也立马回应你,对你一笑,说明他是活着的。如果你看他的时候,他在看书或者专心工作,没有给你积极回应,那么此刻他的心理状态对于你来说就是死的。
二、判断心理正常还是异常
如果判断对方是活着的,再进一步判断:他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呢?郭念锋教授给出了三原则,第一条原则: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比如,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公务员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可是有些公务员会抱怨这个职业不好原因是收入不高还很累,加班还不给加班费。那可以辞职不干不就得了,抱怨者又不辞职。这就是客观上很好的职业,主观上却被认为不好,这说明当事人主客观不一致,他的心态已经不正常了。第二条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原则。心理过程知、情和意的统一,就是正常。如果不一致,那就属于不正常状态了。比如:一个体重超标的人,看到美食就兴得不得了,一定要大快朵颐一番。那么认知上,他知道自己胖,意志行为上却控制不住地吃,可以得出意志行为不受认知的支配,那受谁支配呢?没错,是“情”-情绪情感。很多人知道却做不到,中间正是隔着“情”,也就是欲望。再举个例子:一个中秋节想去领导家里送两盒月饼的副处级干部,却无论如何也不敢敲门的例子。他明知道“伸手不打送礼的人”,但在情绪上确实紧张恐慌,行为上表现为退缩不前。广而言之,每个人都有知道做不到的时候,那么这时候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说是正常了。第三条原则:人格稳定性原则。人格就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比如:一个人一贯小气,最近却突然大方了;比如:70多岁退休的女校长对待孙子孙女的态度,由慷慨到小气,因为老年痴呆了。
三、判断心理正常的人健康还是不健康
根据以上判断当事人是正常的话,接下里就要区分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了。
心理健康的人,顺境之下能享受,逆境之下能承受,绝境下能接受。即所谓的“三境”对“三受”,具体怎么做呢?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刻处在哪种境遇当中,对于三境的判断是很困难的,一般来咨询的都不会是顺境的,我会问来访者此时处于顺境还是逆境。然后告诉他“逆境之下必须承受,绝境之下必须接受”,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到。比如一个因为孩子整天在家玩游戏不上学来咨询的妈妈,按照上述方法提问后,思考了好一会然后说,之前以为是绝境现在想想只不过是逆境。这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领悟,这个领悟让她看到了生机,这种生机产生的力量会让她被动的忍受变为主动的承受。
判断男女健不健康也不一样。当一个男人很幽默说明他很健康,弗洛伊德认为:幽默是以被社会认可的方式宣泄内心的压抑,因此自然心理健康的表达。我经常说“幽默是智慧的剩余”,而当一个人脑子平时都不够用,在能力又捉襟见肘,他的幽默就成了别人眼中的滑稽。这么说有戏谑的成分,有一个现象大家很常见,比如幽默的人讲笑话,自己不笑,却能把别人逗得前仰后合;而那些滑稽的人则正好相反,自己边说表笑,可听众压根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些什么。一个女人健康有什么表现呢?就是撒娇,也就是“退行”。如果你看好一个包,跟老公征求意见,他说“你包那么多不用买了”,你会怎么应对呢?有的人说“我只是跟你打个招呼而已,不是再征求你的意见,我想买就买”,霸气的很吧,却惹得老公不痛快;还有人会很娇柔拉着老公的胳膊摇来摇去,像个孩子似的“人家就想要嘛很喜欢,就买就买嘛”,老公一看招架不住了“好好好,买!”,我们都说“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可是却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再说一个例子:三八妇女节的讲座。那么不会撒娇的人就着急了“怎么才能撒娇呢”?那我们得看“撒娇靠什么”?大家摸摸额头,是不是很硬,再摸摸嘴唇,是不是很软,再摸摸鼻尖,什么感觉?对,不硬也不软,也就是“韧”,只有心理上有了韧度,才会撒娇。什么是韧?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只狐狸成为一只狐狸精需要多少年修炼呢”,大家都会说“一千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只有狐狸中的佼佼者才能成为狐狸精,但是比狐狸精更能体现心理健康水平的却是一个狐狸精再变成狐狸。狐狸成精的过程是“蜕变”,而狐狸精在成为狐狸就是“退变”。对我们人类而言,这两种变化的变现就是“能上也能下”,大家想想是上容易还是下容易啊?对,当然是上。做人不能太软否则上不去,也不能太硬,否则下不来。不软不硬的韧度才刚刚好-只有韧,才能确保能上也能下。
咨询师必须清楚,对求助者作出一个明确的诊断绝非易事,正确的判断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但只能更好却没有最好也没有完美。没有最后正确的判断,可以有当下的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