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系列文章讲了发展中的学(教材精学)和用(指教材外泛学,包括输入和输出)。要实现高效外语学习,如何分配学和用的时间?如何分配输入和输出的时间?本文回答这两个问题。
1. 学和用的时间分配:学渐减,用渐增
中级阶段始于起步阶段末,止于高级阶段始。为承接这两个阶段,中级阶段学的时间逐渐减少,用的时间逐渐增加。
1)下中级阶段
该阶段重点在学,用开始。学要做足外语学习的两步:建立联系和巩固联系。在确保学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用的时间至中中级阶段达到和学一样,即学和用各占外语学习总时间的一半。
2)中中级阶段
该阶段学、用并重。学仍须做足那两步,在此基础上用的时间继续增加。由于用的增加,我们会发现,学的时间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因而虽然用的时间持续增加,但总时间不怎么增加。
3)上中级阶段
该阶段学继续,用变为重点。学仍须保质,但耗时继续缩短,用的时间继续增加,总时间大体不变。上中级阶段完成后进入高级,通常不再有专门的语言学习教材,这时外语成了像母语一样的工具。没有了学,只有用。因此,上中级阶段用的时间比例要逐渐增大,这样才容易和高级阶段学习接轨。
2. 用中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安排:大量输入,坚持输出
输入时间要远远大于输出时间。输入是输出的源头活水,没有输入,就难以有像样的输出。在中级阶段,输入和输出都要增加,但输入的增加速度比输出快。在中高级阶段的某些时候,输出的比例可能偶尔高过输入,比如,用外语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时候。这时要注意增加输入的时间,否则,写的时候会有语言枯竭的感觉。
如果输出时间大于输入时间,对外语学习弊大于利。在中级阶段,特别是下中级阶段,我们仍有很多不会表达。这时候往往硬性拼凑,说、写出来的多是中式外语。输出多,中式外语用的多,会固化在大脑里,后面即使在输入中遇到了正确的形式,可能也识别不出来。这样,会出现即使花时间练习,外语水平不提高的现象。外语研究者将其称为石化现象。
持续稳定增加输出时间,确保输入时间远多于输出时间,输出促学外语的功效好。输出多才会经常有缺少这个那个形式的深刻体会;输入量大才能在输入中碰到这些形式,注意到它们,新形式的学习得以开始。输入量小,很可能长时间碰不到这些形式。时间一长,原本深刻的体会慢慢淡化,最后甚至忘记了。后面再碰到这些形式可能没感觉,注意不到它们,新形式的学习无从开始。
小结:在中级阶段:
● 学(教材精学)时间逐渐减少,用(教材外泛学,包括输入后输出)时间逐渐增加。
● 输出时间持续稳定增加,输入时间远多于输出时间,输出的促学效果好。
(完)
如果想看作者前面的文章,可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或进入作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