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班上有位同学的行为表现让人十分“揪心”。
喝酸奶,故意挤到别人身上、座位上;尿到同学身上;上课突然大声喧哗,发出动物怪叫;拿拖把等卫生工具故意戳同学;把牛奶挤进几个班午餐桶装的汤里;一言不合扇同学耳光……
刚开始发现时,我是很愤怒的批评他,并不奏效,反而激化他的不良情绪,没有一点点改变。后来,我想着发脾气对自己身体不好,也让其他学生惧怕,试试“软”下来?
“***宝宝,你刚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呀?”他会说出理由,虽然会爆粗口。我仍然心平气和的开导他,“下次有问题先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解决,如果你自行武力解决,会伤害同学,也会失去很多朋友,老师父母还会批评你,其实老师还是很喜欢你的,上课发言也特别准确,声音又洪亮。”……这样说,会好一点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曾说:人性最深层次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与赞美。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们对于某种情境的知觉,形成了某种期望和预言,会使情境产生这一期望和预言的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想啥得啥,你每天盼着这个事儿发生,最后结果这事儿就真发生了。它是说,赞美和期望能够产生奇迹,来源于古代一个凄美神话。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喜欢雕刻。有一天,这个国王雕了一尊美女神相,后来就爱上了这座雕像。他就每天看着这个神像,说你要是能变成真的该多好,你要变成真的该多好啊,然后就感动了上天,突然有一天,这个神像真复活了,他们两人就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和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会增强自我价值,从而变得自信,变得自尊,变得积极向上和努力,并尽力达到对方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就会变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努力。
试试把这个效应应用到这个孩子的教育上,希望通过一种积极向上的鼓励,用赞美的方式让他朝着所期望的方面发展。
希望,美好的愿望能带来美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