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是朝鲜半岛的大韩民国很有意思,不仅其江原道襄阳郡与中国湖北襄阳市同名,还有丹阳、江陵等地名,甚至有一条江叫做汉江,与湖北省内的一些城市和江河名称一模一样,真正的“地同名,人同俗”。不仅如此,韩国首都首尔原来也叫汉阳,和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一致,后改称“汉城”,再改“首尔”,其目的无非想淡化或消除中国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说到湖北省襄阳市,不得不提这座城市与近邻河南省南阳市关于三国名人诸葛亮的历史纠葛。2017年11月中旬,我第一次到襄阳,专门就这起至今没有定论的公案与当地朋友进行了深入交流。
按照襄阳人的说法,历史上南阳曾经归属湖北,比如春秋战国时间,南阳就是楚国的属地;东汉末年,也就是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南阳属荆州,同样是湖北的地盘。而这,正好成为襄阳坚称诸葛亮隐居襄阳并由此出山的重要历史证据。
为此,襄阳建有国家5A级景区古隆中。他们坚称,这里是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之地,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
对此,河南省南阳市一百二十个不认同。他们不仅建有国家4A级景区卧龙岗,还一再强调这里不仅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还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更是大明王朝钦定的祭祀诸葛亮之地。
为了证明南阳才是诸葛亮隐居之地,南阳拿出了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建于卧龙岗景区内的武侯祠。该祠堂初建于魏晋,系投魏蜀汉故将黄权及其族人在此首次建庵祭祀,为我国历史最早建庵和祭祀诸葛亮的地方,由此发端,渐成声势,最终盛于唐宋,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文化古迹,据称位居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另外,南阳人还搬出了历史文化名人的名作名句来力证卧龙岗的人文地位。譬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曾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强调“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说明最晚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此外,南阳方面还坚持认为,明世宗朱厚熜钦定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躬耕地,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多名国家领导人考察南阳卧龙岗,这些都是很好的佐证,因此称卧龙岗为“天下第一岗”毫不为过,此乃诸葛孔明躬耕隐居之地和刘备三顾茅庐故事发生地,应当毫无异议。
2020年9月中旬那个周末,当我到慕名来到南阳卧龙岗,导游小姐除了介绍这些“历史证据”,还从行程远近的角度分析起了当年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三顾茅庐的目的地究竟是南阳卧龙岗还是襄阳古隆中。
根据这位导游小姐的分析,东汉末年刘关张三人驻南守的新野到南阳约65公里,全是陆路,骑马畅通无阻,一天可以跑个来回;而新野到襄阳既要走陆路,还要走水路,往返需要折腾好几天,当时刘备寄人篱下,出行多有不便,不太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主公刘表请假外出访贤问能。
导游小姐的解说,显然不足以平息南阳和襄阳诸葛亮的诸多争议。事实上,从史籍看来,双方的观点各有依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明确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有意思的是,除了古籍中的自相矛盾,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也卷入争议。该教材收录的《隆中对》,文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出师表》则把“南阳”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这一注解引发南阳当地不满,南阳市方面甚至举行万人签名的抗议活动。
关于南阳、襄阳两地隔几年就“爆发”一次名号争夺战,有专家认为地方政府不应该过度介入“诸葛亮故居”的认定。因为从现有知识和理论来看,双方都有依据自认为是“诸葛亮故居”,但确切的认定需要学术界介入探讨,而不是政府介入,不然会影响政府形象。如果出于经济效益而有意进行名号争夺,这种行为不应该得到提倡。
2021年9月20日晚草于天津河东,9月26日晨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