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韩国首部荣膺金棕榈奖的电影,《寄生虫》可谓是一部万众瞩目的电影。韩国的电影向来以敢于披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而令人记忆深刻。像《熔炉》关注的是儿童性侵案件,《杀人回忆》关注的是连环杀手案件,韩国导演敢于将残酷的社会事件拍出来让全体公众反思,其勇气和眼界非常值得敬佩。《寄生虫》同样是一部关注社会现实的电影,虽然没有真实的案件作为背景,但也讲述了一个穷人家庭如何逐步“寄生”到富人家庭身上最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
穷人家庭里,爸爸基泽做生意失败,儿子基宇和女儿基婷都没能考上重点大学,自然就谈不上找份好工作养家糊口了。妈妈忠淑是个退役铁饼运动员,客厅的金牌和照片见证了曾经的辉煌也见证了当下无工可打的窘况。一家四口活在憋屈的半地下室里,狭窄的窗户里艰难地透过一丝一点的阳光,在窗边常常路过随地小便的大叔照出的是这一家生活的不堪——阴暗、发霉的生活环境,看不到向上的希望。
在故事的开头,我们看到一切的转折点都源于基宇的同学给他介绍了一份在富人家庭(朴社长)里当家教的好工作。有着小聪明的基宇把社长夫人对自己的信任作为“杠杆”,连带把家里人介绍给社长夫妇,让爸爸、妈妈、妹妹凭着小手段成功进入朴社长家里,分别做起了司机、管家、美术老师的肥差,顺利撬起了一家人的生活。直白来说,这种带着欺骗性的手段造就的主仆关系,就是电影名“寄生虫”的来源。
关于“寄生虫”这一比喻有许多的认识。第一当然是指基泽一家通过欺骗性手段得以成为富人家庭的帮佣,占着朴社长的豪宅、领着朴社长给的工资,过上幸福的小日子。第二种来源于媒体对于导演奉俊昊的采访,奉导演提到说“富人要依赖穷人照顾,司机、保姆、洗衣工,所以这些人也可以这么(寄生虫)称呼那些有钱人”。不用说,“寄生”是种通过损害宿主使得自己受益的行为。当我看到男主基宇因为受到同学和社长夫人的肯定而获得做家教的机会,我并不认为这种是单纯的“损人利己”的行为。基宇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在考试技巧上的积累辅导社长女儿,爸爸基泽娴熟的驾车技巧和能干的妈妈忠淑完全可以和社长一家构成双方都受益的“共生关系”。那到底是什么让这家富人和这家穷人之间形成的是“寄生关系”而非“共生关系”呢?是什么让基泽一家低人一等、只能仰人鼻息呢?我认为是无法摆脱的贫困,贫困是穷人无法摆脱的寄生虫。
贫困会使人更加贫困,贫困的生活极其脆弱,任何一点小危机都能将穷人置于无路可走的困境中。
在故事的中段,基泽一家在社长离家露营的时候肆无忌惮地享用着美酒美食,仿佛一下子就过上成功人士的生活。可是一场大雨就足以将他们打回原形。暴雨突至,社长取消行程马上打道回府,基泽一家知道后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慌乱地跑回家,却发现家里被暴雨袭击后已是一片汪洋。泥水倒灌进家里,臭水在马桶里嘶吼着随时要喷涌而出,基泽一家抱着值钱的东西落魄地逃到体育馆和其他灾民一起避难。而朴社长正躺在舒服的豪宅,抱着老婆在美梦中熟睡。他们活在同一个世界,头顶着同一片天空,却在截然不同的处境中。一场暴雨的冲击让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异变得更为悬殊。爸爸基泽躺在体育馆的地板上,失了神地叨念着“人生根本不需要计划”。对他们来说,“人生的计划”、“努力地工作”就像海滩上用沙砌起来的城堡,在海水涌上来的瞬间就分崩离析了,他们只能随波逐流、靠命运之神的青睐才有翻身上岸的机会。悲惨的基泽一家不禁让人感慨,贫困没有下限,贫困会使人愈加贫困。
更糟糕的是,贫困让人失去上升的机会。基泽一家常住地下室,身上那股霉味被朴社长的儿子敏锐地嗅出来了。仅凭“味道”,基泽一家就无可避免地被打上“贫困阶层”的印记。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摆脱“被定义成为贫困的一派”。延伸开去说,试想我们当初是如何定义“贫困”的?是衣衫褴褛(穿着不体面)、流离失所(无固定住处)还是食不果腹、收入微薄(生活没保障)?我想这些都是贫困的特征,而我们都能接受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是贫困的。但可怕的是,如果一个人因为黝黑的肤色、因为酸腐的体味、因为偏僻的出身、因为不被理解的习惯等等而被定义为穷人时,这个社会的中上层就轻易地剥夺了他们上升的机会。比贫困更可怕的是,是“定义贫困的力量”,是隐形的歧视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在故事的末尾,基泽因为朴社长捂着鼻子去拿车钥匙的举动,绝望地失去了理智并且提刀杀死社长。爸爸基泽在那一瞬间明白,自己不可能和朴社长像朋友一样相处、像朋友去聊彼此的私事;不可能借助朴社长的信任跻身上流社会,所有的幻想都是泡沫。因为那股酸腐味让朴社长极为抗拒,像是刻在身体上的本能反应,甚至在儿子晕厥需要急救时都不忘捂上鼻子才敢拿车钥匙。一股酸腐味,清晰地划分着两个阶层的界线,让人无法逾越。
爸爸基泽靠着小聪明住进豪宅,在脑海里兴奋地幻想着以后能和成为豪宅的主人,却没想到因为杀死了社长而成为了豪宅的囚徒——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捕被迫藏身于豪宅的防空地下室中。从地下室出来,最终又回到了地下室,这仿佛宿命一般的安排让人唏嘘不已。更悲惨的是,仿佛因为头部被重击而变得有点痴呆的基宇还抱持着总有一天能买下豪宅、让父亲从地下室骄傲地走上来的幻想,努力地规划着如何赚钱。象征着上层生活的豪宅对他们而言既是可望不可及的天堂,也是时刻煎熬内心的地狱。
如果你要问贫困是什么样子的?《寄生虫》给我们的启示是灰暗的。贫困是个周而复始的圆圈,努力过后又被打回原点;贫困是来自地下室的酸腐味,令人得以清晰地辨认穷人的身份;贫困还是无法摆脱的寄生虫,恐怕只有死亡才能让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