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2021年度写作读书成长营第64篇/字数1953/累记字数104360
小时候,我所居住的村子不大,但村里跟我年龄相仿的女孩有十四五个,不过,就我读的书最多。闲着没事时,她们总喜欢在一起嬉戏、聊天,但我很少会加入。从小,我就感觉跟她们没什么共同话题。我喜欢独处,性格有些孤傲,不怎么合群。
我家兄弟姐妹较多。我是最中间的那个,也是像俗话说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个。
小时候的我,性格十分乖张。爱憎非常分明,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如果我不喜欢一个人的话,我可以完全把他(她)当空气,一点都不理睬。无论对方是长辈还是其他的什么亲戚。
上小学的时候,我也经常和同桌的男同学打架,不过因为我的动作很快,又加之是女孩,学习也不错,所以老师有点偏心,我从来没有吃过亏。不过,因为这种事情,我没少挨妈妈的打骂,可倔强的我总是屡教不改。
1985年爸爸去世以后,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性格变得更加乖张。
那时候的我,固执地认为,我们家没有爸爸了,村里人肯定会欺负我们家里人。记得有一次,村里一个老头(按辈分我应该叫他”太爷爷”),说我们姐妹闲话,骂我们没家教,晚上总去外村看电影(那时候的农村,没有电视,收音机也很少,看电影几乎是唯一的娱乐活动。如果哪个村子里放露天电影,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去看)。这件事被我知道了,我火冒三丈,当时就去找他,并当着村里不少人的面,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太嚣张、太无礼了!
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一只刺猬,成天把身上的刺竖起来,随时准备去攻击别人。我的妈妈是个宽厚善良而又热心肠的人,在村子里人缘极好。村子里和妈妈平辈分的叔叔、婶婶们经常喜欢跟妈妈开玩笑。但如果我在场,我马上会毫不留情地反击,狠狠地骂他们。那时候天真的我,以为他们不是在跟妈妈开玩笑,而是在欺负妈妈。我要保护全家。
还有,年幼的弟弟跟村子里那些同龄男孩在池塘里洗澡,如果被我看到,我会马上把他的衣服拿回家,并怂恿妈妈打他。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真像一个管家婆,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管家婆!
后来高考落榜后,我准备出去打工。出发时,妈妈嘱咐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出去之后,一定要改改自己的脾气,千万不要呆不到三天就回家了。
对于妈妈的唠叨,我不以为然,笑笑,启程南下了。
到南方之后,我先在一家鞋厂打工一年多。因为性格的原因,我在厂里面的玩伴很少。记得有一个湖南籍的工友,曾这样评价我:想讲话的时候,可以成天成天地讲,不想讲话的时候,可以三五天不讲一句话。
但那时,我喜欢在闲暇之余到厂阅览室读书,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孤单,反而有些逍遥自在。
1993年夏,我进了一家专门生产照相机的电子厂。因为刚刚到了一个陌生环境,厂里又没有阅览室,我觉得有些孤单,便认识了一位老乡。后来,通过这个老乡,我又认识了离我家很近的一个老乡。她家离我家不到五里路,且跟我同姓同辈分。
当时,我感觉跟她真是有缘,便对这个姐姐做自我介绍。谁知,她姐姐听了我的介绍后,马上就说:”你就是王##,我听人家说王##好凶哦!”
听了她的话,我非常受刺激,也非常地尴尬:不知道自己早就臭名远扬了。这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当然也没法接受。
当时,我还在心里存有侥幸,怀疑她是不是搞错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她哥是我的小学老师,弟弟竟然是我的同班同学。
在外打工几年,平时没事时,我总喜欢阅读《知音》、《辽宁青年》、《大家乐》等杂志,对为人处世方面的认知渐渐有所提高。
聊天后的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了,想了很多,几乎把以前自己所有发脾气的场景,全部在脑子里回顾了一遍。我越回顾,就越感觉自己以前的某些行为时候真的很过分。
反省之后,我决定彻底改变一下自己: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封闭起来,尝试着和别人聊天,给别人讲故事。
礼拜天休息时,我还会帮同宿舍的老乡及几个广东女同事写信(像我们这那个年代的女孩,文盲率非常高,真正小学毕业的就很少,不要说像我这样读过高中的)。那时候,帮她们写的最多的就是情书。
现在想起来,我那时候在这方面倒是挺能干,自己才刚刚正儿八经地谈恋爱,却熟练地帮她们写了不下二十封的情书。每次写完,她们都会买零食犒赏我。从那时起,慢慢地,我身上的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滑了,朋友越来越多了,我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大方。
后来的我,变得像妈妈一样宽厚待人了:无论走到哪里,人缘都特别好。就像别人说的那样,变得成熟了,不仅懂“礼”,而且讲“理”。这不是我自夸的,而是周围人这样评价的。
现在的我,虽然还是”姥姥不疼(因为姥姥已经于1992年去世了,她没有看到过改变后的我)”,但几个舅舅都非常喜欢我,也很尊重我。连我高中时候的班长也曾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变得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如今,我已经有好多年没见过那个姐姐了。如果再遇见她,我会当面向她说声”谢谢”。当年她的一句话,虽然刺激了我,伤了我的自尊,可是却让行为乖张的我,做出了彻底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