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人和事儿总是渐行渐远,而让人懊恼的是后知后觉
有人说,导演枝裕和是日本最具人文气息的大师。第一次看这位导演的电影,便喜欢上这部电影,静止简单的镜头记录了主人公回家探亲的24小时,看似平淡琐碎,看后却内心翻涌,始终笼罩在电影的感叹唏嘘之中,大爱无形,大音希声。
夏天午后,阳光,微风,西瓜,电风扇,冰红茶,悠然的午后感,在母亲的絮叨和捣土豆泥中,慢慢走进故事之中。没有精彩跌宕的剧情,没有眼花缭乱的剧情,但却没有比这平凡更撩人心的。
每年家中长子祭日,全家总会集聚一堂,远在东京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次子良多,带着再婚的妻子回乡下待一夜。像是普通人家的镜像,表面看起来热闹欢腾,实际各自都有各自的心事。
这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家庭,母亲乐观风趣,一辈子没有外出工作过,成家庭温暖依赖的核心。电影给了她很多洗菜,切菜的动作,在这样的三餐准备中,“家”的概念闪烁出来,像食材上新鲜的水滴,像炸天妇罗溅出的油星,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家的饭香,茶香和情香。母亲把一辈子给了家庭,但她却并非一个浑浑噩噩的主妇,在她心底,始终过不去的坎儿是长子的去世。她每天会絮叨絮叨很多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虽然她自己知道,不该提起儿子的去世,可每每却忍不住。儿子因为救人而丧生,她每年都会邀请那个得救者来家里做客,并亲切的闲话家常。良多不懂母亲为什么这个固执,对此她的解释是,时间太容易让一个人忘记了,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恨,那该难过的就是我们了,可以看出母亲心中的悲愤始终难以平复,无论时间过去多久。
看惯了爱情电影,总觉得一旦结婚,彼此必须要保持忠贞才是婚姻的真谛。可是在婚姻中真的如此吗?在晚饭席间,父亲对自己的欣赏的音乐爱好自认高尚,拿着筷子指着母亲说:她浑身连一块优雅的骨头都没有,言语之间对母亲的粗鄙充满嫌弃之意。母亲让儿子拿出了自己收藏的音乐唱片并轻轻哼唱,父亲却不停的往嘴里扒饭来掩饰尴尬。后来隔着浴室,父亲问她什么时候买的那张唱片,她淡淡的说,那时候带着良多去找那个女人,在门口听到这首歌及父亲的声音,便默默的走开,回到车站便买了这张唱片。似乎在说着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儿。至此,这位母亲的过人之处便彰显出来。原来当年父亲出轨,母亲对整个事情了如指掌,却并未戳破,很难想象当时的母亲是如何面对父亲。
即使是最亲密的两个人,心底都会有各自的秘密。而那些不能说的秘密,一旦道破,便成为2个人心底的裂缝,即使选择缝补,仍会有疤痕。而母亲选择将裂缝隐藏,继续好好生活,即使面对父亲多年来的固执,优越,鄙夷,仍然没有道出秘密,她成全的不仅是婚姻,更是一个完整的家。所谓老来伴儿,可能就是这种风风雨雨走过,最后还是你陪我度过那条青石板路吧。
再说说故事的主角良多,父亲有着老一辈的固执,大男子主义,热爱自己医生的岗位,想让两个孩子都成为医生,继承家业。可能是对父母亦步亦趋规范的反抗,生性叛逆的次子良多走上了博物馆之路,而继承衣钵的长子却不幸溺水死亡。父亲和良多常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欢而散。父亲放不下架子,儿子又对父亲固执观念无法认同,矛盾父子关系里有爱有怨。
良多在东京工作正处于潦倒状态,但一直在父亲面前逞强,倔强,默默的和父亲对抗着。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和儿子却一直配合他捍卫着他的尊严。亲人之间的不沟通与小误会,往往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儿,当时不解释,后面也羞于承认自己的心胸狭隘,很多小疙瘩就这样悄悄埋在心底,很多琐事终被遗忘,不知不觉间磕磕绊绊便是一生。
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样,很多时候都是潜移默化家庭的影响,不知不觉他就渗入了我们的骨髓,流入我们的血液中。影片中父亲是有距离感的人,良多也不善沟通,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话很少,甚至没话聊。良多的3/4岁的儿子向上帝许愿的职业理想是成为钢琴调音师,如果不行就成为医生,因为他的生父就是钢琴调音师。
导演的镜头稳健沉着,构图细腻清新,画面色泽清丽明净,用明媚的夏日光影,清凉的和弦伴奏,不加修饰的平凡画面,为生活重新着上它应有的色彩。
原来,面对时间不可遏止的流逝,人生总会淹没在很多细小的琐事中,正在这些琐事才组成了我们的一生。少了那些缺憾,少了那些不完美,我们的记忆便不会长久,我们的人生便也少了存在的痕迹;总在坐上车后,才突然想起母亲谈过的那个相扑手的名字,总在父亲去世后,才想起还没和父亲去看他想看的足球,总在母亲去世后,才买到母亲一直想坐的车。,面对时间,我们会发现很多事儿总是慢一拍,可能未来还有很多事儿会慢一拍,但,这就是人生啊。
很喜欢,结尾的时候,父母送走良多一家坐上大巴的时候,镜头又切回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小路,依然是那条安静悠然绿意的小路,却承载了很多可说不可说的生活,生活的烟火气息,代代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