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丨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从机械“跨行”建筑、油画,再到交互。
他在众多领域中完成绝妙的角色转换,在他人看来的确有那么几分传奇色彩。
辛向阳现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是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哲学博士,也是目前极少数在美国获得设计哲学博士、并首位回到中国内地的华人。
辛向阳教授先后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交互设计硕士研究生和设计哲学博士学位,提出了“交互设计五要素”和“行为逻辑”等交互设计领域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并在香港理工大学成功创办了中国首个交互设计专业,共同策划并作为大会主席或副主席参与组织了交互设计国际大会、设计教育再设计等推动交互设计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国际会议。
长亭集一直在关注设计管理领域,我们积累了大量交互设计及企业设计管理的实际案例,辛老师作为国内交互设计教父,也一直与我们在探讨此类问题,我们整理了他对“交互设计”的深刻认识,并梳理成文。
交互设计与服务设计是互相有关系,但又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职业。
而且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行业协会里,交互设计有交互专业委员会,或者是国外的交互设计协会;
服务设计有个网络叫做SDN,交互设计有IXDA。因为行业发展的要求,或者是企业自身对设计师人才的需求,他们相对来讲是比较分开的;
从共同点来讲,他们设计的产出对象都是非实体物的,因此从设计对象本身来说是有共性的。既然是非实体的,作为设计对象,它的属性就不再是传统的工业设计里面的材料、结构、功能,而是诸如行为、体验等过程或情感属性;因为设计对象的共性,在设计方法上,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也有了明显的共性。和传统的器物造物不一样,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虽然依旧关注以人体测量为依据的人体工程学,但更强调人的参与性,包括人是如何参与的,是多个人参与还是个体参与等等,这些都是设计师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也是设计对象的属性确定。
交互设计最能让大家接触到的就是苹果手机,大家选择苹果手机就是因为它好用、操作便捷。它的操作便捷表现在每一个App解决一个任务流程。我们认为苹果手机符合交互设计原理,是因为它每一个任务流程的反馈,都能和大脑的认知模型吻合。
总之,从对象属性和设计方法上讲,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有很多共性。
总而言之,交互设计就是,如何从认知学、心理学理解人完成某个任务的思维模型,然后用合理的用户界面,同时包括虚拟和实体的,更好的帮助用户完成一件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达到理想的用户体验。
什么样的设计才是最好的
设计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永远都可以做的更好。另外,这个好坏的判断标准不一样,不一样的人,评判有可能完全不同。
我在意的是,他们要意识到,
第一,设计没有好坏,可以做的更好;
第二,他需要想得很清楚,这个作品和它利益相关的所有人。
做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件事情。
第一,领域,是指学术上的领域,指交互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这样的分类;
第二,行业,产品设计可能是在家具、交通工具、家电,或者其它行业。工业设计是一个领域,家具是一个行业。专注在一个行业,不代表你不要去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去支撑一个家具设计。
做好一个行业,你要了解很多领域的知识。广义的交互,既可以应用在 App 界面上,也可以用在服务设计上,也可以用在体验设计上面。做好一个行业,需要有很多个领域去支撑,如果你把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研究好了,他可以适用在各个行业。
关于设计工作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年轻人的重大疑问。
新的领域、新的理念出现了,也说明会出现很多不同样的设计师,很多不同的就业渠道。有的设计师做架构师,有的设计师做后期的,有的设计师做前期定义的,这都没关系,但是要做得超级精。设计表达永远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手绘,还是技术的表达。好的想法要有,但也要能够去执行。
国内交互设计的前景一定是很好的,因为需求摆在那里。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能领导一个行业,现在的时势我认为就是社会的广泛需求。现在的百姓都希望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只要他们有这个意识,行业就会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年轻人去关注、判断这些事情。
“努力的把孩子从猴子再培养成人”
“我会在合适的时候
争取把我头上这顶交互设计的帽子摘掉”
这两句话一直是让我首肯心折的。
“结果”似乎让我们多端寡要,
“过程”却又让我们畏首畏尾。
我们将会极端开放我们的社区,
吸引最优秀的人聚集此地。
如果你正在面对一些工作上的棘手问题,
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帮助你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