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我两个朋友的两次日常对话,贝和嘉是我们两个同事,有一次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在一段时间之后新同事和他们都闲聊过一次,之后就明显发现新同事与两人的关系有了亲疏之分。
新同事:我觉得最近公司前面那条路又开始堵起来了。
贝:是啊,最近越来越堵了。
新同事:这要是碰上雨雪天,铁定得迟到。
贝:嗯,这条路早该拓宽了,或者禁止路两旁再停车了。
新同事:是啊。
新同事:明天是不是会下雨啊?
嘉:天气预报说会下雨,怎么了?
新同事:看来明天得起的更早点了,你看这路,还没下班都堵成这样了,等明天上班下雨的话,还得了?
嘉:你别说,我每次第二天要下雨的时候,都提前一个小时出门,就那样还有时候踏着上班点进门。
新同事:啊,这么严重?那我在XX路住着,是不是会好点?
嘉:那条路的话,你也得早出门一小时,我之前试过从那走,一样堵的厉害。
新同事:嗯,好的。多谢你提醒。
两次对话,内容差别不大,但带来的效果却不一样,对于贝,每次的回应都比较简短,而且都是比较泛泛的回答。而嘉每次都会透露些自己的信息,这是一种快速取得对方信任的方法。因此适当说一些自己的信息,有助于快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
从嘉的身上我明白一些东西。我总是感觉自己人缘不好,朋友不够多,起初以为是自己社交圈窄的原因,后来发现跟自己的说话方式也很有关系。国庆收假第一天的中午和同事一块吃饭,旁边的同事问我国庆去哪里了?我只是简单的回复“没去哪,就家附近玩玩。”后来同事可能感觉不知道说啥了,就埋头吃饭,不再说话了。现在回想当时也并不是心情不好,或者对这个同事有看法,只是自己一直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可能都觉得说话累,因而懒得说了。
所以适当的透露自己的信息,会给人感觉没把对方当外人,瞬间对方也会不再把你当外人。你打开一扇窗的同时,对方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然而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必要透露信息的,也不是什么信息都需要透露的。在不恰当地场合说了不恰当的话,就会形成交浅言深的尴尬甚至是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按照交情的深浅不同,对话的内容也不相同。最基础的是有关天气、交通、环境等比较泛的信息;其次是兴趣爱好、日常生活等信息;最好的关系的,会聊得个人观点、思想、情感等核心价值观信息。我们这次主要涉及的是基础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交流,如果关系没到一定程度,不适合涉及观点、思想尤其是情感方面的交流。
另外在不同的场合,有些话题是禁忌。比如和同事批评领导及公司的制度就是一个十分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