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成熟不仅仅是一种年龄,也是一种美德
书中作者对女儿“18岁成人仪式”写的信有2点希望:
1、有好的生活习惯;
2、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很多爸妈或许会写,考出好成绩,未来发展如何如何,而作者简洁的2句话道出了所有。
有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身体健康,这样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了,并不需要写出太多的希望。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家长不应该成为监工式的陪样子学习。
作者在书中举例了自己女儿忘记写作业的事情,面对临睡前才意识到作业没有写着急的女儿,
他们没有去做提醒,只是顾着忙自己的事情,等到女儿反应过来作业没写,这时他们才做出和女儿一样着急的神情,说: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
说这话时,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抱怨和批评,孩子就会忘记自责,转而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亲亲孩子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理解了她,给了她很大的安慰,情绪也会很快平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做一对情绪稳定、有包容力、接纳力的父母真的太重要了。
家长在这时候也不能着急的替孩子做决定,例如: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
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
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如果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正确的做法,家长可以跟孩子沟通:
1、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
2、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
3、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孩子当时面临的不外乎这几种选择。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让他不会随便放弃作业。
一般会选择第一种方式,孩子自己做出了选择,家长不用再多说什么,让孩子自己完成作业,家长就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睡觉去就可以了。并且第二天也别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作者在书中再次强调,提醒家长们: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
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家长这样镇定的处理之后,接下来几天,孩子回家早早就会把作业写完,早早把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体会到。
当然毕竟还是孩子,很快可能就会忘记了没写作业这回事,之后还会再次出现,这时家长只要采取同样的方法去处理就可以。
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不忍心,觉得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那样会有几个坏处:
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
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
即使家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他,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自己没有那么好的脾气,这种事情肯定得发火,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
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这也是孩子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作者在对待孩子忘记写作业这件事情上,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孩子自觉意识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一个点,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
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
孩子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
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到这里已经看了很多个章节,我觉得每一个章节都写的非常好,特别是作者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情景教学,告诉家长们正确的处理方法,只要按照作者的方式方法去操作,育儿路上会更加添砖加瓦。
一本好书的魅力足以深深吸引我,有智慧且内心平和的家长,这些都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得出的宝贵经验,值得好好学习借鉴。
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教育孩子确实需要有方式方法,一旦形成不好的习惯或者孩子心理创伤,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大。
虽然理论知识书本上都有了,但是家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问题,毕竟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可能真的就完全按照书上的方法来执行,要做到这些,家长们真的需要很多的心思来应对和反思。
就像书中写到的,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在教育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整个过程就以双方舒适并且能接受的方式来,家长和孩子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