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晴朗,大风,宜胡思乱想,宜碎碎念。其实就是写不出长篇大论了。姑且叨叨几句吧。
1、 关于写作。
如果说之前,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我内心巨大的纠结,我曾经倡导的左手鸡汤,右手灵魂,对不起,我现在意识到,连我自己都做不到。但是他们于我而言,都是滋养,只不过如今的我,意识到我们写作如同练习书法,还是应该多临古贴,横平竖直,一板一眼,中规中矩,这样的套路对于写作而言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学田英章,恐怕以后格调也很难高起来。
正如囧大前段时间说,从古人书中看出很多写作的道道来,这是真正会读书写作的人。
如此到了后期,我们的视野越发开阔,才能真正地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跳出套路,鸡汤于我由益,文学于我有益,海纳百川,我们的内心才能装得下海洋。
除此之外,关于自己的写作方向,也不够清晰。我的个人写作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让我能安顿,让我有归属,我才能真正沉潜,才能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定要跟这个时代保持一些疏离感,一定要对自己足够坦诚和勇敢。如果我拿真实的蒋方舟做镜子的话,那么现在的我是活在自己的“精致”里,用励志故事、头衔、伪装等,将自己包装起来,而这样的“精致”又是一种多么小气而浅薄的精致,而真正的作家,如蒋方舟所言,“活在自身缺陷所搭建的监狱”。
沈从文在回湘西老家的船上给张兆和写信:真正的经典不会产生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你若真要想成为好作家,你必要去山川湖海,文章从泥土中得,真正的好文章,是地里长出来的——
其实中国目前有什么作品值得一读?作家从上海培养,实在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努力。你不怕山险水险,将来总得来内地看看,你所看到的也许比一生所读过的书还好。同时你想写小说,从任何书本去学习,也许还不如你从旅行生活中那么看一次,所得的益处还多得多!
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人笨,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海虽俨然很大,给人的幻想也宽,但那种无变化的庞大,对于一个作家灵魂的陶冶无多益处可言。黄河则沿河那市人口不相称,地宽人少,也不能教训我们什么。长江还好,但到了下游,对于人的兴感也仿佛无什么特殊处。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当然沈从文还说,“我轻视天才,却愿意人明白我在写作方面是个如何用功的人。”
2、 关于阅读
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喂养。一定是真正地沉潜,真正地去阅读经典。这一点必须坚决。这个时代以各种形式呈现美好,引人向上,这样的东西永远有市场,永远不会缺,但是如蒋方舟这般,直面自己“缺点”的书写,反而是这个时代的稀缺。
越是在这个时代,越是要能够清晰地扒开各种泡沫,去找寻到真正能喂养自己的营养。如果说,上研究生那段时间我做到了,而现在到了工作的环境氛围,我又迷失了。当我用鸡汤喂养自己,当我处于鸡汤的环境,我的工作和写作就变得浅薄而不自知,甚至以采访到蒋方舟而洋洋得意,殊不知,你应该更以再一次敢于直面自己为荣。
很长时间以来,我致力于克服“缺点”,学沟通,学管理,学执行力,却忽略了自己的内核。我做了很多无用功,走了很多回头路,虽然他们也最终成为那个最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但是我真心希望,你需要对周边的环境保持警惕,否则你也会像我一样,被环境所“喂养”,我们越是妥协,越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越是容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越是容易变得狭小,我们的生存空间反而变得逼仄。
所以,当我们自身储备不够的时候,就只能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拿来找自己的路,那才是自己真正应该开拓的领域。我们应该读的是萨特,是加缪,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圣经,是道德经,是被一个个时代检验过的东西,而不是鸡汤,不是冯唐,我们愿意被什么喂养,我们就最终才按照自己的意愿,长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去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如同行在沙漠,看到一小片绿洲,我们朝着它奔过去,但终究发现那只是我们渴极了之后出现的幻象,我们趁着这一小片绿洲给我们的希望,继续向前奔去。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如此幸甚。这是我真正愿意继续在简书写的原因。写作原本孤独而枯燥,但是当你跟一群人一起重复这些孤独而枯燥的练习时,我们确定自己想去的方向是哪里的时候,我们竟然也能从这个枯燥里,找出很多乐趣来。
砍柴土家农业重金属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