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漓江,竹叶里
滴滴答答是赐福的雨
江水静谧而流漓
湿软的手抚以宽慰和爱意
烟雾在莲峰里弥漫,灰暗犹如一个秘密
我远道而来寻找的,就隐藏在这里”
吃罢早餐,我和瑛决定沿江边徒步至20元人民币背面景观。因为昨天下午买菜时宁缺毋滥,所以今天没有青菜下锅了。我们自告奋勇说多走一点路去兴坪镇买,就不用表哥再开车去一趟了。我们答应在菜下锅前赶回。
这首拙劣的“诗”就是我在徒步时,被眼前的烟雨漓江所激发出来的,心有诗意而文字不力,就将记忆中别人的词句照搬几个。不知是否算抄袭。想到读书人窃书不算窃,那么,心中萌发诗意的我拾人几个牙惠也不算抄吧。嘿嘿,就当作时下常说的致敬咯。
动身的时候还是毛毛细雨,结果越走雨越大。高大茂密的竹林虽已将雨势减弱许多,但有一阵我们还是有点招架不住。竟然发现土坡上巨大的竹林里有一个雨棚,就赶紧跑上去,结果发现了有趣的撂蛋鸡和奇特的竹门屋。
“雨中漫步漓江,滂沱之时寻一处避雨。恰遇母鸡桌上生蛋,吾欲以手捧接,未果,跌落于地。母鸡弯身俯视,扼腕叹息之余飞奔而下。趋近,哀悼片刻,旋即啄食,收归腹中。毕,凝望遗迹,若有所思。”
我站在离鸡不远的地方观察、拍照,而它却旁若无人似地我行我素。后来听表哥说,这里的鸡和其他动物都不怕人。
我将上面简短的文字与这组照片发在朋友圈,引来大家捧腹,纷纷点赞并评论,获得的关注度甚至超过其他风景图片。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久违了的场景,我想。然而,更稀奇的还在后面。
撂蛋鸡长久凝望“遗迹”,我感觉它的身上已无新故事发生,于是打量起四周。
有桌,桌上有高压锅;有桶,桶边有煤气罐;有灶台,灶台上有大铁锅。砖墙边还立着一个烧烤架。虽然凌乱、破旧,但仍看得出有人在使用。
顺着眼光游移的方向,好奇心让我继续朝里走。木桌对面有几步水泥台阶,踏上台阶,首先看到的是片片绿影里逆光而亮的点点红色鸡冠,肥肥的鸡,一个个或卧或立,在远处棚顶下的楼梯台阶上,宁静安详接受我的检阅,还不时咕咕咕,或自言自语,或交头接耳。
它们是跟我一样来这儿躲雨,还是本来这里就是它们的家?目光向下,竟然是一个偌大的客厅,少说至少有五六十平米的样子吧。一个台阶的高度把它分成上下两个区域。
厅里应有尽有。两三张饭桌及其上面的大锅盖,几条木制长沙发、躺椅和铁椅,电饭煲,电水壶,暖水瓶,矿泉水,茶杯,垃圾桶,备用的煤气罐……,靠近厨房一边的角落里,两排木椅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面干干净净。
看来这里不仅住着人家,而且有可能在旅游旺季时,游客还会来此烧烤喝酒。嗯,一个开放的客厅,一个对外的厨房。我在心里思忖着。
“走咯,雨小了。”瑛的声音传来,我应声走出厨房,下了土坡。回头瞄了一眼,离厨房不远的土坡上竟然有一只电动车靠在垒起的砖块边。哈哈,停车场。
回到江边的步道上,抬头望去,这才意识到,一座独特的竹门屋矗立眼前。
高大粗壮、密密麻麻的竹子浑身带刺,黄绿色泽深浅不一,老幼粗细各不相同,仿佛是男女老幼祖祖辈辈的一个大家族,它们手拉手肩并肩,团结一心,高耸入天,巍然屹立,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守护着身后的家园。
后来听表哥说,当然他也是从当地人那里听来的,这是广西特有的簕竹,俗称刺竹,也叫牛簕竹。高达20多米,直径20公分左右,竹杆粗而且直,阳性植物,喜高温、湿润,耐热、耐旱、耐瘠。常用作围篱或防风林。竹材坚韧不易虫蛀,用于建筑、家具、农具等。不仅如此,它们还成为构筑漓江两岸美丽风景线的主力军。
难怪古往今来无数诗词文人称颂它,才疏学浅的我只好从这些故纸堆里挑选出清代孙元衡《刺竹》里的诗句来表达我的喜爱之情。“润绿编青上拂云,下枝勾棘最纷纭。到门却步遥成趣,未负生平爱此君。”
后来,我就一直管它叫刺竹居。刺竹居前的台阶引领我走向它的右手边。本想叫瑛一起,可是早已不见她的身影,说不定她也正在某地发现了什么新奇事物。
站在台阶向江面望去,烟雾仍在漓江和莲峰里弥漫,晦暗中的那个秘密究竟是什么?
我拾级而上,刺竹的右手边,与左边“停车场”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简易的抽水泵,以及大大小小的桶和盆。想必是用水的场子吧。
场子对面,与刺竹左边对称,也有一两级台阶,所不同的是,台阶上有一个开口处,开在将客厅围起来的齐腰高的砖墙上。一大张硬纸壳矗立在此,仿佛在宣告:这里是门,已经关上,闲人免进。
从“门”上望过去,用不锈钢支架支撑起来的客厅对面,就是我刚刚避雨的厨房,一个同样方式制作的小棚屋。
刺竹边的砖墙只有一两块砖的高度,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尚未砌成墙的墙角跟,高大茂密的刺竹成了客厅朝向江面的真正掩体。
显然,这个刺竹居是不设防的。本来想说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但若是君子,就没必要防,若是小人,那也就防不了了。更重要的是,这个质朴得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地方有什么需要防的呢?
沿着客厅边的石块路继续向上走。经过棚下的晾衣区就到了客厅的背面。先前看到的那些肥肥的鸡就在铁制楼道上,它们摆出各种Pose,就像天桥上的模特。
楼道通向二楼,二楼的门关着,阳台上摆放了许多木材、竹料等杂物。在这幢二层楼的刺竹居后边不远处,是一间土砖房,估摸着只有客厅一半的大小,里面黑乎乎,静悄悄。
从这里开始,石块路变成了土路。沿着土路,经过土砖房,它的斜角处,一个铁架上摆放着一个简陋的卫星接收器,标注CCTV的圆形铁皮状的东西靠在几块砖上,前面一个剪过瓶底的矿泉水瓶正对着它,大概是为接收头遮风挡雨吧。
又一个久远的东西,让人想起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想方设法看电视的场景。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小茅房,也应该属于那个年代的产物,居然这里还有人在使用。
视线越过小茅房,豁然间,一个阔气的后院展现开来。辽阔的田园和大片的白色野花丛被远方的房屋和竹林环绕,莲峰高低大小错落有致排列在后。烟雾缈缈,雨水剪剪。
我得意于自己的发现,更感叹大雨赐予我的异样“探秘”体验。想到瑛已走远,还要去兴坪镇买菜,于是,我依依不舍离开了这里。
我急匆匆赶路,在接近黄布倒影的地方看到了瑛,她正朝我走来。“怎么了?”我问。
“前面的路被水淹了,过不去。”她说。果不其然,步道低洼的地方,漓江水漫上来,拦住了我们的去路。
我们只好回头,想找条近道,上到公路,但尝试了好几条,要么被竹林、果树堵住,要么被大水沟拦截。
再次来到刺竹居大后院,雨已经停了,那些肥肥的鸡全都跑到田园和白色野花丛中撒欢了。没有发现去往公路的小道。
哦,对了,我突然想起刺竹居左边停车场有电动车,它能开到这里停,就一定有路通往公路。
于是,我们沿着电动车行走的土路走到公路上,顾不得欣赏路边风景。但因为瑛是第一次来这里,而且明天要返回广州上班,所以我们就在20元人民币背面景观处匆匆打卡留影,之后,快马加鞭赶往兴坪镇买菜。
当我们大包小包买好菜,已经11点半了,走回去,至少得一个多小时,时间肯定来不及,表嫂还等着菜下锅呢;打车,没看见出租车,滴滴,还不知道是否有。
好心人给我们指了一辆人货两用电动车,说这一辆专门开往马山村的。问价,30元,还价,20元,师傅爽快点头。其实最后到达江月闲庭的时候,我们感觉路程太远就给了师傅25元。
当小货车嘟嘟嘟开在前往马山村的公路上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孩童般的兴奋。早已不记得什么时间坐过这种车,或者根本就没坐过?管他呢,好好享受当下这异样的感觉吧。
这种小型人货两用车就是兴坪镇及其附近的交通工具了,相当于大城市里的滴滴打车或出租车。当地人管它们叫“电驴”。据观察,大概有两轮、三轮和四轮载客量不同的三种。我们乘坐的是四轮。
驾驶座与乘客座分割开来。乘客座里,两张有黑色海绵垫的长矮凳相对而放,坐得紧凑点,最多可以容纳十来个人,中间空出的地盘放脚和杂物。
看看脚边堆放的几大袋装满肉禽、蔬菜和水果的塑料袋,想想即将在这个山青水秀人质朴的自然环境里做饭洗碗拉家常,还有诸如撂蛋鸡、刺竹居等等久远或新奇的事物等待我去发现和体验,我突然觉得这次来阳朔不是旅游打卡,而是生活,是回归到自然平淡的生活中去。
当然,我以前的生活也没有多少神奇或不接地气,只是觉得有些背离自然与初心,有种熟视无睹或“生活在别处”的味道,没有真正沉浸到眼前的状态之中。
撂蛋鸡、刺竹居、20元人民币背面景观前的V型手势、买菜卖菜的讨价还价、电动汽车的嘟嘟声… …这些人间烟火气就如漓江的雨滋养、赐福漓江山水一样滋养、赐福着我们,若是怀着一颗把玩的心,自然地接受它们,就会被抚以宽慰和爱意。
当然,这是基于平淡生活而论,或者说是基于将平淡枯燥的日子如何打发得有趣一点而言,若真是狂风暴雨山崩海啸之类的大灾大难,还能坦然接受并盎然把玩吗?也许,那会儿,把盎然把玩称作生命的另类体验就能坦然接受了吧?但愿如此。
红色的雨布搭在乘客座两边的铁栏杆外,我只能透过司机座位前的玻璃窗和乘客座后面上下客的敞口观看沿路风景。
雨已停,莲峰身上的白纱慢慢褪去,露出形态各异的身形和清丽秀雅的面庞,有些整齐划一似故意列队,有些疏密不均似随意分散,但她们都在道路两旁,前前后后远远近近用同一个节奏,轻轻舞动周身的绿色绸叶,如同大型仪仗队夹道欢迎着我们,颇为盛情和隆重。
记得有人曾说,“到阳朔不是为了风景,而是为了方向”。烟雾散去,一切清亮如洗,秘密昭然若揭。
——2022年5月27日阳朔兴坪镇马山村江月闲庭初稿,8月18日完稿
注:文章与图片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