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叫做《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名字有点拗口,感觉就是枯燥的心理咨询操作手册,一点也不sexy。直到有一天,我随手翻了一页之后,七万五千字在三个小时之内就一气呵成看完了。看完之后,感觉大脑知识网络里面一些被堵住的地方被冲开了,有种非常通畅的感觉。
朋友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理由就是:这里面提到的方法和coaching非常的像。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大脑里那些堵住的地方如果用语言表达的话,那就是:
Coaching作为一门年轻而有生命力的技术,到底是从哪里起源?
Coaching和心理咨询有哪些差异和共性?两者是否可以融合?
如何从心理学中汲取营养,让coaching发挥更大的效能?
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接下来,我会用简明的语言来说说这本书中提到的心理咨询方法和coaching的共性和不同。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的英文是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简称SFBC。按照我的理解,这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咨询次数相对来说较少(通常在20次以内),二是聚焦于问题解决。
为什么次数少?除了省钱省时间之外,短程咨询更加强调培育一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它的意义在于,咨询师给来访者提供帮助,让他们尽可能快速地减轻不适,并达到自己期望的状态,而且鼓励来访者不再需要咨询师帮助仍能很好地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所以,短程的意思不在于字面上的“短”,而是咨询师尽量在最少咨询次数和最短时间内帮助来访者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让他们不再需要咨询。
怎样聚焦于问题解决呢?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由来访者选择咨询的目标,并且肯定来访者本身拥有改变的能力和资源(和coaching很像有木有?!),因此,这种方法强调帮助来访者致力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朝既定的改变目标积极行动,并不关注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SFBC和coaching有以下几点共性:
1. “看人之大”
SFBC的理念和发展,受到治疗大师Milton Erickson的影响很大,coaching也是一样,其理念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看人之大”(引自MCC吴咏怡导师课件)。
什么是看人之大呢?就是看到来访者身上积极的东西,相信他们有内在的资源和改变的能力。
Erickson认为,追究来访者问题的根源,对其改变毫无帮助,与其探讨来访者为什么陷入困境,不如引导TA如何走出困境。来访者被诊断为“精神病症”的问题,在Erickson看来,是一种个人“心理机制”,可以加以利用,转为治愈的能力。所以,如果以积极的观点看待“负债”,它可以转为改变的“资产”。
SFBC和coaching都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来访者所呈现的全部信息都是资源,包括个人的内在资源(如优点、特质、能力等)和外在资源(如人际网络、社会支持、成功经验等)。甚至是有些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如果认真考虑并积极利用,也会变成一个人的财富。
举个例子,一个敏感的人,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到外界的信息,而造成情绪的波动。但是,敏感一定是不好的特质吗?换一种表述方式的话,所谓的“敏感”其实是比一般人有更强的感受世界的能力,他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爱,和他人表露出的细微感情。在SFBC和coaching看来,这就是属于你的与生俱来的财富,咨询师/教练就是要帮助你去发现这样的财富。
SFBC的核心哲学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问题解决上,而不在问题本身。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之上,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SFBC的咨询师视来访者为健康的人,而不是功能失调的人或者病人。这个观点与coaching不谋而合。Coaching的原则之一是,人们本来的样子就很好。作为教练,要把关注点放在被教练者的优点和长处上面,鼓励和支持他们去寻找和创造自己的资源。这种理念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即相信人类本身就具有健康的自我力量。
2. 关注现在和未来
和心理咨询的某些流派不同,SFBC不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漠视问题的存在,或是不让来访者叙述问题,而是与来访者简要地探讨和了解问题后,引导来访者觉察到问题是在过去发生的,已经是无可改变的事实,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存在于现在和未来,这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
同样的,coaching的关注点也在于现在和未来。教练会引导被教练者已更加宽广的眼界去纵观自己的生活,更加关注于“你想要什么”以及“你会做出什么行动去实现它”。教练会让被教练者看到更多未来的可能性,构建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并采取行动一步一步实现。
当然,对于某些来访者,发现问题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需要追根溯源,因为有的问题即使发现原因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更何况有的问题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原因。所以,SFBC和coaching都认为,与其关注“过去”这一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如关注“现在”你可以做什么和“未来”你想要什么。这样会增强来访者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在日后没有咨询师/教练的帮助下,对自己的生活仍有乐观的展望和积极的作为。
3. 重视积极的行动
SFBC和coaching都重视来访者积极的行动,认为来访者的改变发生在“两次会谈之间”。在《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这本书里,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让行动发生。
1) 发展目标导向图
目标导向图就是“心图”(mind mapping),心图是一个人带着自己前往目的地所形成的想象图,借由回忆和强化过去的经验,进而创造自己未来要如何行动的一套想法,其最终目的是使来访者培养一些克服困难的有用习惯。
在coaching看来,这就是把愿景视觉化的过程。教练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当你实现了这个目标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当你成为这样的人的时候,你会对身边的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当我们把自身抽离出来,像看电影一样看到自己想要的画面时,目标的图景就会更加清晰可见,而我们想要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也会更强。
2) 家庭作业
SFBC咨询师与来访者约定做家庭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家庭作业就是要求来访者在两次会谈之间做一些改变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是积极性的思考,有效的行动,观察例外情况的发生,或者是观察自然发生的事情。因为如果只是在咨询室里,会谈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为了使会谈的效果持续,必须延伸到咨询室之外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coaching也同样强调教练之后的行动。MCC吴咏怡导师创立的CDCA流程(Connection, Discovery, Choice, Action)中的最后一步就是行动(Action),当教练过程有效进行时,被教练者会自然产生下一步行动的愿望。所以通常在教练的最后5-10分钟里,教练会和被教练者探讨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3) 预期可能的障碍
SFBC和coaching都会在来访者/被教练者采取行动之前,和他们一起预想在改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障碍,并探讨如何扫除这些障碍。这种“未雨绸缪”的工作可以帮助他们提前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提升成功的可能性。比如:
“这个计划看来不错,如果事情进行得不是那么顺利,你觉得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会怎样处理?”
“如果像过去那样,自己有些疏懒,有什么可以让你坚持下去?”
4. 具体技术方面的共性
1) 倾听
SFBC和coaching都非常强调深度倾听,因为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咨询师/教练才能理解来访者/被教练者的故事,体会到他们的感情,进入到他们的世界里并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如何倾听?浅层的倾听会把聚光灯打到自己身上,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心里会有各种联想或者评判。深度倾听会把聚光灯转移到对方身上,暂时忘掉“自我”,全身心地去聆听和感受对方的话语和情感。很多时候,正是那些细微的语气才反映出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2) 弹性应用
SFBC和coaching都重视技术的弹性应用,两者都有各自的规范流程,但是因为咨询/教练是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不能完全按照“剧本”演出。如果只是按照流程去提问,那咨询师/教练就和机器人没什么区别了,而这两者的魅力正在于“与人共舞”。舞蹈是流动的,变化的,舞者随着彼此的舞步起舞,同时也保持着从灵魂到身体的联结。
3) 不给予过多的指导和建议
SFBC和coaching都充分相信来访者/被教练者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并会鼓励和帮助他们去培育内在的力量,支持他们自己制定改变的行动计划,所以不会给予过多的指导和建议。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是相当难的一部分。我们在coaching的实践中,经常会不自觉地从“教练”角色转换到“顾问”角色,不知不觉地当起了专家,告诉被教练者你应该怎样做。不管是SFBC咨询师还是教练,都应该牢记,对方才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要控制住“给建议”的冲动。(补充一点,教练不是绝对地不能给建议,在和被教练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如果对方希望得到一些建议,可以使用教练+顾问的方式帮助被教练者。)
4) 度量化问题
SFBC的“量尺化技术”和coaching的“度量化问题”,是相同的提问方式。比如:“10分是达成目标,1是事情最糟糕的样子,你现在在哪个位置?”“从1到10,10分是满分,你可以给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打几分?”
度量化问题可以让来访者/被教练者很直观地看到他们的进步,并对抽象和感性的事情进行量化从而使之变得具体。在制定行动计划的时候,也会经常用到这一类问题,比如:“如果从2迈出一小步可以让你到3的位置,你可以做些什么?”
以上是我总结的四点SFBC和coaching的共通之处,除此之外,我认为两者也存在着某些不同。比如,SFBC聚焦于“问题解决”,是针对于来访者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而做的咨询。coaching聚焦于“目标实现”,是帮助被教练者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包括完成一个学习计划,通过某个资格考试,更好的夫妻关系,更有效的时间/精力管理等等。因此和SFBC的短程不同的是,coaching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个周期通常至少12次(有的教练过程会持续多年)。
以上是我在读完《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浅见,如有措辞不准确之处,还请专业人士指点,同时也非常期待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深入讨论。
参考书籍: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
《被赋能的高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