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书的摘抄及个人感悟
HOW?
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
选择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朋友。
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的阶段。和很多人进行非常深入的交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选择,而且是在众多人里选择两三个。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
对打算开始收拾、整理、收纳,但又觉得扫除很麻烦的人,断舍离是非常必要的。
(懒人=>设计流程=>少工作)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带动别人,让别人自己愿意,扔掉负能量)
“对乱糟糟、没有收拾的住所的不满”是强大的原动力,而现在会更多地面对自己更深层的内在世界了。
人的意识中,只有4%-15%属于外显意识。通过仅占4%-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人际关系。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你还会收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感觉——一直堵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也一并被清理掉了。
滞留在房间里的东西是“良心不安与担忧”的象征,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断舍离认为,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会对潜意识的改善起很大的作用。
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
“可惜”,出于负罪感而不把东西扔掉的赦免令。还有另一种含义,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沉没成本。越久越可惜,所以立刻、马上断舍离)
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最有效的方法:聚焦于某一个场所。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找到突破口)
重视运气: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就选玄关,要是希望能先提升自己的运气的话就选卧室。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先扔起来再说,不管大小,形成习惯。所以最近也是这样子,形成了习惯,就不会去让需要断舍离的东西堆积,而是直接拿回来,马上收拾,不会有任何停滞的过程。)
“会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需要”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把东西送给别人是,要说“请收下”
断舍离最终的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
“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
分类:三分法
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
七:看不见
五:看得见
一:装饰性
限制物品的数量之后,“扫、擦、刷”的工作也就变得轻松和快乐了。
“总量限制原则”
培养出“永远的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我”(先吃好葡萄,之后吃的总是接下来最好的葡萄)
体内自动平衡,恒常性,指的是生物在面临外界条件变化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与机能,也就是自动化的状态。
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地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貌似现在开始向这个方向转变了)
维持生活状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
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东西,都只买当季的。
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最容易理解的是,你会发现,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都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
与其期待未知的伟大的支援,不如享受着每一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过好自己就心想事成了)
在贯彻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超越自己,达到“成事在天”的心境。这就是断舍离所追求的状态——心怀觉悟与勇气的乐天派。
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重要的是,要察觉自己心底深处的真正的想法。
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像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想起电影《借物者阿丽提》)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一旦开始施行断舍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就能慢慢融洽起来,就能不断提升自我肯定感。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叶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