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赞的心情,真的很好......犹如甘泉滋润,口齿生津,在心头留下甜甜的滋味。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大部分时候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个人的世界也不过是外在投射在自己眼中的景象罢了。可是,如果有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温柔的表扬,一个小小的红心,映在我的眼帘时,它们熠熠生辉,照在心里暖暖的,好似彼此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样一股能量,注入身体,也让整个人变得不一样起来,成为一种神奇的魔力。
赞美大概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共情吧!当我真诚地表达赞美时,眼中有光,心中有情,不仅是肯定,是一种能量在彼此之间流动,温情如此。这一点似乎与培根所言的赞美并不相同,培根说:能否获得称赞或获得多少称赞,常被认作是衡量一个人才华、品德的标准。其实这正如镜子里的幻象。由于这种种称誉来自庸众,因而常常是虚伪的,未必会反映其真正的价值。因为庸人是难以理解真正伟大崇高的美德。培根同学,对赞美的理解似乎有些傲慢和偏颇。据他所言,一个人的优秀与才华是难以被众人识别的,往往是被淹没的,这一论断未免太过绝对,他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普通人民的轻视,真正崇高的作品应该是雅俗共赏的,不只是所谓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大部分平常人的口口相传,哪里来的什么经典流传。能被赞美并传颂,是因为彼此心中有那么一刻是共通的,心照不宣的。所以,不吝表达赞美是一种美德。
赞美是崇高的,可是真正的赞美一定是真诚的,违背内心所想的语言和行为会让人身体和心理一同扭曲,失去平衡,所以才有“口是心非”、“口诵心惟”、“阿谀奉承”和“拍马屁”一般的“赞美”,这,不是赞美。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大多在教育孩子时,已经接受了西方心理学和蒙台梭利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于“鼓励式的教育”和“自信心的培养”都比较看重,可是,很多家长实际上并不太会赞扬孩子。赞美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赞美对于孩子的自信心的影响并不大,在直接经验或者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赞美的效果会更好。比如,很多妈妈喜欢赞美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值得称赞的行为,或者完成的只是简单的日常行为,这种没有事实基础和依据的表扬是不是有点像“阿谀奉承”,它不会提升孩子的内在价值感,可能还会让孩子觉得焦虑,甚至容易助长孩子虚荣和被讨好的心理,所以我们的赞扬要对准相应的事件,并且是在比以往金币比较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好像,你写一篇文章,或者抄了一段名家论坛,很多伙伴读完后颇有感触,很有共情,所以在相应的文章下面点赞,这种事与情相对应的点赞,就是一种很好的正向反馈和激励。
想想看,彼此远隔千里,在绵长的数据网络的两端,只需要轻轻地在下面点击鼠标,就可以达成一种连接,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由此,两个陌生人的生命中就留下某种遇见的痕迹,这大概也是一种缘分。
被点赞的心情,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