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坐在办公室十多分钟后,我才想起昨天吃的石榴是有故事的石榴。
时间回溯到上初中时的某个日子。教自然课的李老师面向西面站在教室讲台前,眉飞色舞地演示着那个石榴道具,滔滔不绝着“细胞壁”“细胞液”,表情生动。在他的绘声绘色中,仿佛新鲜的石榴汁正从道具中汩汩流出。
到现在,那个场景还清晰如昨。
李老师不仅教自然,占据他半壁江山的还有音乐,几乎全校的音乐课都是他的。一架褐色的风琴前,他律动的身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风一样飘过校园里弯弯曲曲的河流,溢过操场前的一排水杉树,绿了红,红了又绿。时光弥漫过东边校门口的小店,一直延伸到四面八方。直到多年后,水杉依旧,故事却留在了同学们心中。
这会儿,那个“有故事”的石榴,和这个有了故事点染的石榴,以及与石榴相关的记忆瞬间产生了联结。现在,眼前这个真实的石榴只充当了生活的道具,开始铺天盖地地蔓延。
不仅仅是石榴,还有苹果、花花草草……
忽然就想起了那个被“挽救”来的苹果,多年前,发生在乐购超市的“故事”。那个因为磕碰而焉了精神的苹果就卧在一大堆秀色可人的摊上,破了相的它久久无人问津。看着它的可怜样,我当时着实惋惜了一番,同行的朋友戏谑道:“那你赶紧救救它吧。”于是,那个有故事的苹果,嵌入到我的生活中,瞬息之间,亮起一道并不起眼的闪光。
我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个故事中的剪影。
一篇推文中讲到:“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是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还有两条具体的奋斗目标。一是每一届能出几个“不一样”的学生;二是每个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能讲出几个关于学校的美好故事,多年后想起依然会忍不住笑起来的故事,可以照耀未来道路和晚年记忆的故事。”
说某个人有故事,仿佛是带了点揶揄的意味,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事、物,没有早一秒,或者晚一秒,而是正好搭上生活的列车,与你同行。
将平淡的,或者精彩的瞬间,用显微镜方式去照见,丝丝缕缕,有迹可循,故事的脉络清晰可见。
于是,我们就像神话故事中带着传奇味道的人,不知不觉间构建起完整的章节——假如人们愿意细细解读的话。
渐渐的,我们都成为了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