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开这个头。
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为作而文,不用玩些凤头豹尾先发制人的把戏,但仍然不知该从何说起。
大家说新年的愿望是别过得像去年就成,调侃的言下之意总是不满意的。如果做一份调查,抛开伪饰和应付,真诚的对过去的三百多天做个总结,怕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生活总是难以被定义的。
如果硬要挑一个字去概括,能不失公允的大概是“快”。不知是时代特有的节奏,还是成年人的世界一直如此,这几年的光景仿佛是被装上了加速喷气,我们就这么一直被推着走,回头看时视野里皆是模糊。
人是善于遗忘的。我都快忘了上一次掏钞票去买东西是什么时候了,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在一点点被改变着。矮大紧说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缩短阶级之间的距离,平民可以活得像一个帝王。
但没有任何改变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段子越来越多,却很难再撬动你的嘴角,敏感的人觉得什么都是套路。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几乎呈指数级增长,却总是怅然若失,觉得值得记住的事越来越少。有人说是我们的情绪阀值在升高,被四面八方的刺激养刁了胃口。挺有道理,在信息资源的藩篱被打破以后,我反而体会到新的牢笼笼罩上空。大家看似在通过选择信息而聚拢成群体,何尝不是被信息挑选着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个自己打造的枷锁,牢不可破。
2017的最大感触是,有些东西不去了解,永远不会知道。废话。
夜郎自大从来不是笑话。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哪怕把这句话考虑在内,这是人类的通病。和勇于暴露自己无知的人相比,谦虚的人反而更不可救药。低着头的话,看到的一直都是蝼蚁。再回味孔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恨不得拍大腿叫好。
在读书方面的心得是远离畅销书。也不再那么排斥所谓的名著。是否在喧嚣的年代里想法总是很极端?又或者是任何一种观点放到公众里去讨论,总会被放大与扭曲。譬如当今对于读书这件事的宣传。我很理解实体书商们在电子时代里的艰难,然而读书这件事还是被过度抬高了。某熊猫卖书的公众号,下面的评论总让我不寒而栗。大家觉得多读点书总是好的,这个行为快成为一种摆拍和姿态,甚至成为炫耀的资本。世事如狗,照这个趋势,会不会过几年读书又会被主流所痛斥?未可知。毕竟什么都可以被消费。
在经历了几次提起来就脸红的教训后,开始意识到无知最鲜明的表现是对一切评头论足
。就像还没长大的标志,是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熟。在认知和思想批量化生产的今天,观点不同犹如杀父之仇,也许只是一个看的知乎,一个刷的微博。观点的争执立刻可以上升为人身攻击。沉默成为难得一见的美德。
话虽如此,却仍然为了许多的看不顺和气不过,逞一时痛快,做出没必要的事。
二十多岁的人了,不能再用少年意气,去遮掩情绪的失控。
学习……只能说比去年努力吧。随着平安夜的结束,自习室里熟悉的面孔一夜间换了模样。那一刻觉得,考研突然无比真实和接近。下一次上场的就是我们了。在2017的最后一个月里,焦躁和失眠时常相伴着拜访我。实习的生活是未知的,无形的象牙塔渐渐崩塌。被学校的安排打乱计划时,安慰自己这大概是学校教给我们的最后一课,以后谁会在乎你的情绪。
其他种种,千头万绪,不能一一而足。这一年里圈子慢慢缩小,遇到了值得陪伴一生的人,做了不少傻事,经历了许多值得细细回味的时刻。不算完美,但起码没有庸庸碌碌。
康熙他老人家有云,话总得有个头,想来想去,只有三个字,待从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望接下来是和已知的人一起,去填充未知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