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源起:塞利格曼创立了积极心理学,力求以积极的方式引导人们生活。在幸福学(happiology)家的眼中,幸福是可以测量的,幸福可以非常实利主义地被定义为“快乐的时光减去不快乐的时光”。而在积极心理学的范畴里,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务实的做法:不去定义它,而是用各种成分去描述它。
标准:必须具有跨文化价值;必须本身就有价值,而不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必须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六种具有较强普世意义的美德:智慧和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真实的幸福来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他们。
但有时候,“习得性无助”会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悲观与乐观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然而更重要的是,无论哪种都有机会改变,因为“乐观”这一品质也是可以“习得”的。
每一种情绪都包含四种成分:感情、感官、思考、行动。消极情绪在进化的过程中确实对个体的生存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近年来阿斯平沃尔的研究表明,有幸福感的人要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决策。(p.s.美国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森在2000年的论文里提出一个创新观点,认为积极情绪在进化的过程中拥有独特目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和社会的资源,增加了我们在遇到威胁或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因此,需要根据所要处理的问题来建构情绪,在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时候调动更多消极情绪,而在需要创造力或合作的时候调动更多积极情绪。
幸福的公式可以表达为:H=S+C+V,持久的幸福(H)由幸福的范围(S)、生活环境(C)和影响幸福的可控因素(V)共同决定。幸福的范围(S):先天决定了人所能获得幸福程度的上限和下限,而且坏事好事对人造成的影响会趋于正常。“对幸福的适应”(即得寸进尺、知足常乐)也限制了我们提升幸福感。幸运的事和成就的满足都只能带来短期的幸福感。个体的幸福感有范围差异(S),但生活环境(C)和可控变量(V)则可在许可的范围里尽可能地提高幸福感。生活环境(C):金钱、婚姻、社交、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并非二元对立,通过其他变量的改变,即使有一些消极情绪也可以提升幸福感)、健康(真正影响我们的是对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宗教。
对过去/经验的看法——感恩、宽恕(R:回忆,E:共情,A:利他,C:承诺,H:坚持)。
悲观v.s.乐观
乐观有两个维度的指标来评判——属于时间维度上的永久性、属于空间维度上的普遍性。
如何反驳消极想法:A(Activating event)诱发时间;B(Belief)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Consequence)是由我们的信念和观念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D(Disputing)即用一个合理的信念驳斥、对抗不合理信念的过程,借以改变原有信念;E(Energization)是在成功辩驳或获得新的经验后所受到的激发。
其中D,也就是反驳,有四种方法:证据、挖掘其他可能性、暗示(去灾难化)和转移(寻找可控变量而非哀叹不可控的事情。
愉悦
愉悦包含身体上的愉悦和高层次的愉悦两种层次。增加愉悦的方法有:避免习惯化,品味生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在脑海中有意识地记住该场景,或者保留纪念物;自我赞扬,告诉自己很多人在乎你;正念;专注于一件事情,感受它)。
其中,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On Purpose)、或在当下、以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
满意
“心流体验”,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同时会有高度兴奋及充实感。
这件事情应当是: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有即时反馈、全情投入、控制感、忘我感、时间停止感。
我们正过度依靠短暂的愉悦生活而忽视了真正让我们对生活满意的东西。
六种普遍的美德(及24种优势)
智慧和知识:好奇心、对世界的兴趣;喜爱学习;理性思维、判断性思维、思想开放;创造性、小机灵;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商;洞察力。
勇气:勇气;毅力、勤劳;正直、真诚、诚实。
仁爱:仁慈和慷慨;爱与被爱。
正义:公民精神、责任、团队精神、忠诚;公平和公正;领导力。
节制:自我控制;谨慎、小心;谦虚。
精神卓越: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感恩;希望、乐观、展望未来;灵性、目标感、信仰、宗教;宽恕和慈悲;幽默;热忱、热情、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