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作者怎样变得成熟?陈虻经常挂在嘴边的叮嘱:你的视角有多宽,你观察一个事物的深度就有多深。当你的思维打开的时候,你就走向成熟。而任何事物只有当你去考虑它的复杂关系时,你的思维才会真正打开,而且一定要全线打开。往前面走的时候,一定要回头看,左右看,找到所有的相关者。
视角有多宽,思维有多深。如果按自己的心去看人,总免不了会想当然,因为自己对这个人很喜欢,于是想当然的以为对方也很喜欢自己。还是应该多方位去思考和考察,回头看,左右看,找到证据证明及相关联的地方?
结论是简单的,关系是复杂的。其实我们是通过这种发生,这种发生中的一些关系,关系当中的一些处理,来呈现一个比结论更重要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目标与过程,目标可以清晰简单,但是过程一定是复杂迂回的,想做与做成之间,考虑到的因素越严谨,实施起来也就越简单,目标达成率也就越高。相反,把事情想简单了,一切就都复杂了。
个新闻题材的报道与解释相度是多方位的。挖掘核心内部的“细密”也非常重要。这个部分如何做到表达深刻,也有一句“陈虻语录”广泛流传: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什么是细节的细节?陈虻认为,其实就是对这个事情中的某一个局部不断地开掘、不断地深入。当你不断深入下去追问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好奇,结果会呈现出来更为复杂的东西,反过来可以折射整个事情的全貌,这就是,“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追问细节,这让我想起了语文教学。这让人想到了语文教学。拿到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一篇文章,那就太可惜了,也就没有摸出里边的门道——为什么写,什么背景,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等等,如果都想明白了,课也就教明白了。
陈虻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思维的“坐标系”,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一个栏目一定要有自己对于事物认知的一个坐标系,否则就会摇摆不定,就会不清晰。
认知坐标,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可是,怎么做到呢?
第一个坐标,就是人性的坐标,你不管看待什么事情,是死人了,还是生孩子了,还是结婚了,还是毕业了,你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考察,人性的善与恶,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我们都要以“尊重”作为起点去认知每一个人,并且让每一个人的行为被其他人理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第二个坐标,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角度,当我们呈现这种人性与人的行为时,寻找他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是什么关系。我们努力用影像以及捕捉到的情节的片段,去揭示个人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反映历史进程的发生和发展。
两个坐标,一个是人性,一个是社会。我以前认为,对一个人的评价一分为二是对的,包括对我自己也是这样。可吃亏多了就知道了,人性问题没有了解到。任何人都只想听好听的评价,换句话来讲,一分为二只能是自己对自己,对于别人,还是只欣赏优点,只夸别人的长处,毕竟人都渴望尊重,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