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与乡愁
——“新丰味”日记
作者:潘燕南
作 者 简 介
潘燕南,广东新丰县人,韶关作家协会会员,韶关五月诗社研究会会员。用岁月的所思所想创作,贴近生活,追溯文学之梦。
有诗歌和散文作品,散发于《韶关日报》《特区文学》等国内各种报刊和其它文学网络平台上。
山水豆腐
让豆腐是一道客家菜,其经济实惠蕴含着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新丰家乡的山水让豆腐早已驰名,味道让人记忆犹深,是因为新丰让豆腐扎根本土,与新丰本土的山水密切相关。让豆腐的做法是精选优质黄豆,水浸,石磨,煮浆,石压,让馅,煎煮而成。让馅有猪肉和鱼仔之分,但大部分让馅以猪肉为众,在让料时必加葱花或葱头,有的人在让馅中喜欢加的胡椒粉,会更开胃,其中煮浆可成豆腐花,亦为很多人喜欢的一种原生态食品。新丰让豆腐犹以梅坑和马头纯正,经常路过梅南和马头石角都会带二小袋回家。
在艰苦的时代,让豆腐是年节时每个家庭必做的一道佳肴,此时,走在乡村的家门口上闻到的豆腐醇香令人垂涎欲滴。后来,新丰人民的生活好了起来,食豆腐可随时购买,十元一份,相当实惠,三两天的餐席都少不了这道菜。经常在桌上听一些朋友说,广州上来的朋友,总是一碗一碗地吃,百食不厌,甚至当饭吃,虎咽狼吞一点不夸张。
在家乡吃让豆腐是很随意的,但在他乡,让豆腐很难满足新丰人的胃口,慢慢地,新丰人仿佛对让豆腐的印象只有家乡有,成了很多人的不灭乡愁。每每看到让豆腐,会让人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山水,想起故乡的亲人和一家团聚的往事,家乡的让豆腐成了思念故乡最柔软的那部分。
浓郁鹅醋钵
说起新丰味筵席上的美食,不得不提沙遥田鹅醋钵,其浓郁的酸甜味道令人食欲大开,食后久久不忘。其食材故名思义为本地圈养的纯正土鹅,首先,㓥鹅时一定要留下血旺酱,制作的用具是用瓦钵。
做好鹅醋钵顺序很重要,先把鹅体斩成一块块,放些姜块、清水一起中火焖煲,煲至八成熟后放入酸荞头和饼里的水,并放入盐和黄塘。本人曾专门请教过师傅,配料酸荞头亦相当有讲究,建议用“如丰”牌的酸荞头。待煲到熟时,再倒下备用血旺酱和醋,搅拌入煲,小火焖煲,待熟后再加入生油即可。做成的鹅醋钵肉质软绵,香味浓郁,口感酸甜适中,让人回味无穷。
鹅醋钵还有一种食法是蒸好鹅,白切成快,鹅醋酱料做好,蘸鹅醋酱食,与白切鸡的做法相似,这取决于各人口味爱好。这道菜还有一个特点是不怕过餐,若食不完隔日加热再食,味道则更浓郁,丝毫不比第一次差,这特点使俭朴的百姓非常喜欢。
老婆制作鹅醋钵手艺高于我,每当家庭聚餐,她都会完美制作成品,听着朋友的赞扬,我心里的滋味与鹅醋钵的味道一样甜。
鹅醋钵的制作最早源于新丰县的沙田新岭村,后逐渐被沙田镇和遥田镇推广和流传,系当地的驰名的传统美食,距今已有400年历史,后成为了韶关十大传统美食之一,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每当家里来客人或者年节,他们都会制作鹅醋钵以招待,这是本地人民对美食的追求结晶,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增加了新丰美食文化的厚重。
一道真正源于民间舌尖上的味道,会被新丰人民深深谨记,且会成为永久的记忆,思念家乡的乡愁。
梅坑紫苏鸭
说起鸭子,新丰县人会脱口说"紫苏鸭",无非是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深刻,无非是味蕾的诱惑毫无抵抗,太多太多的感情倾注在一道菜,使它无法脱离你的生活。
是的,今天我要说的就是紫苏鸭,说起紫苏鸭,不能不提梅坑老街的一个饭店,这饭店兴起于八、九十年代,以紫苏鸭出名。我在那年代可是那里的常客,相信你们一样因一道驰名的菜而光临过。他们那里的紫苏鸭可是做的非常好,也就是正宗了,新丰的民间也有紫苏鸭,但都稍欠工夫。
首先了解紫苏鸭的正确做法,做好紫苏鸭,关键在于鸭血酱,所以,㓥鸭时一定要备好鸭血酱,还有紫苏,紫苏现在春夏秋都有,浅生,很容易采撷。紫苏是一种常用的去腥的调味品,香气独特,具有解表行气,驱寒和胃的特殊功效。鸭子选择不老不嫩的土鸭子为好,炒鸭前把紫苏剁碎,放本土生油炸㶽,把备好的姜蒜放下,稍后即放入鸭肉,爆炒一段时间后放入适量的水,再焖煮至八成熟放入紫苏和白酒,到熟时再放入鸭血酱和葱,小火,把鸭血酱与鸭内搅拌至熟,加入生油即可。
紫苏鸭是新丰梅坑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至于有多久的历史,已无从记载,紫苏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很多游子对家乡的情感。山里的客家人善养鸡鸭,自然少不了用鸭入馔,鲜嫩的鸭肉炒得乌黑香酥,一盆香气四溢的紫苏鸭上桌,一定让人停不了箸。
民以食为天,我们在感慨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同时,也感激大自然的馈赠。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常常怀念家乡的紫苏鸭,怀念家乡的一山一水,怀念家乡的亲人,一道在心坎里久留的菜,变成了思念故乡的诱饵……
回龙艾糍
每逢清明节,新丰的大街小巷里都会飘荡着艾糍的味道,艾糍,是客家人的传统小食,在新丰尤其盛行,是因为艾糍经新丰人的不断改良,真材实料的做法,味道变得更厚实、纯正、鲜美。
与艾糍有更深的结缘是爱人的一次回龙乡镇支教,回龙蒲昌小学校长的爱人娣嫂是蒲昌村委会妇女主任,她可是做艾糍的能手,每次娣嫂都做一批艾糍分给大家,价格自然是成本价一个2元。据她介绍,做好艾糍需要采撷优质鲜嫩的艾草叶,生长不好的艾草叶会影响艾糍的质量,再备好馅料,馅料分咸和甜,咸的需要鲜笋,萝卜,荞菜,咸肉。甜的馅料有黑芝麻,白糖,花生,艾草叶需先剁碎煮成浆,然后加入糯米粉揉合成绿色的粉泥,压扁成一小块,再包入咸或甜馅,放入铁锅内蒸熟即可。
一个个清香爽口、肉色鲜绿、甘甜细腻的艾糍一定会令你垂涎欲滴。忠实于自己舌尖上的味觉,是每个人的本能和天性。
在新丰饮茶时常常想象在酒楼茶肆中能发现艾糍,可惜的是,这种艾糍没有出现在点心中,实为遗憾。
艾糍的历史悠久,最初古代为祭祀供品,纪念先人,寓意团圆,是粤北客家人清明节的传统美食,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蕴含厚重的文化意义。随着时代的演变,艾糍逐渐成了新丰客家人专属春天的驰名食品,每逢春季,客家人自然会采撷鲜嫩的艾草叶,并合糯米舂成米膏团,制成诱人可口、糯韧绵软的小粑粑。此时,你只要泡一壶工夫茶,聚合家人朋友一起静心品尝,尽情享受这种独特健康的味蕾,这种感觉会无比美妙。
梅坑虾公堆
很多人都吃过梅坑的虾公堆,但要现成的虾公堆,就一定要亲临梅坑老街。虽然小食的名叫虾公堆,但虾公堆里找不出虾,因虾公堆是白萝卜和糍米浆为主料,经油炸熟成的虾公堆里白萝卜的观感和味道与虾公相似,所以取名虾公堆。
虾公堆最好食的时候是刚炸熟出炉时,外酥内嫩,松软可口带着温热直达内心。口感饱满、爽口诱人的感觉会使你永远记住这一美食。
虾公堆由白萝卜、葛薯、南瓜、葱与糯米浆混合,倒入小圆型的钢丝模具,热炸油锅而成。虾公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由新丰当地人民的传承,至今,虾公堆已成为新丰家喻户晓的一道特殊的美食,它深深寄托着新丰人都家乡的思念,对旧时光的甜蜜回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来了梅坑,记得来温泉小镇泡一泡温泉,探寻张田遗风饼印。一个地方的厚重,是因为当地人民的勤劳创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智慧的开拓。
你会因一道美食,记住一个地方的名字。
新丰土鸡
无鸡不成筵,是南方客家人的饮食观念,新丰的土鸡更是当地筵席上的最主要佳肴,是因为土鸡的味道深入人心,受到新丰人的认可和赞扬。
筵席上一般都是推崇白切鸡,肉质香滑,做法也比较简单,就是将㓥好的鸡放入开水小火煮熟,然后放入冷水浸,放置一段时间拿起,再放入热水煮,反复几个回合,鸡皮在骤冷骤热的环境中变得酥脆紧致,使鸡的肉质口感嫩滑。但很多人为了贪方便,将浸冷水过程省略,这会牺牲白切鸡的完美口感。
但近年鸡的食法在社会上有所创新,流行石螺煲土鸡,取本土石螺和土鸡一起煲,煲熟后的鸡汤非常鲜美可口,融合石螺的清甜爽滑,让人回味无穷。
再简单的做法就是茶油鸡了,将土鸡剁好加入姜片放入茶油一起蒸熟即可。味道混合茶油的浓郁,使爽脆的鸡肉浑然天成。
本土的鸡虽然有放养的优势,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但还是受到广东清远鸡、广州清平鸡、湛江鸡的挑战。新丰的土鸡甚至连一个外界认可的品牌名称都没有,但即使如此,外界的鸡也无法进入新丰地区。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就近取材,食之滋味,取其简单。 白切鸡的历史悠久,有鸡就有白切鸡的历史,人们已无从考究。
美食与生活,不可辜负。闻着土鸡的馨香,每个人都对美食有强烈的追求,有深刻的感悟,对故乡也因此怀着深深的眷念。
粘米丝
小时候,粘米丝就成了我的记忆,那就是浓浓的亲情、妈妈的味道,一层一层地掀开吃,这孩童的记忆深刻,感觉新奇。每次出炉的粘米丝,味觉醇和,口感殷实,带着浓郁的米香,令人爱不释手。
粘米丝是新丰地道的传统小吃,用糯米石磨成米浆,放在铝托盘里一小层,蒸至六成熟,再放入第二层米浆,待第二层蒸至六成熟,再放入第三层米浆……粘米丝的丝字,就是五层楼的叠加,层次分明,不得不佩服客家人的心思缜密,能工巧匠。在粘米丝的米浆里加入白萝卜丝或者虾公米,则出品的粘米丝味道更香浓诱人,蒸熟后,再切成菱形图案,彰显了艺术。
粘米丝是新丰每个家庭都喜欢做的小食,尤其是重阳节日,家家户户都热衷制作,而且出品几乎相同,出炉即可食用,食不完储存好,一两天则煎热再食,香气扑鼻,味道更浓郁,也更受人喜爱。此时,你一定需要泡一壶茶,或者一碗白粥,便完美地享受粘米丝带给你的美味。是美味让生活简单,美好的生活,无需金山银山,能让你认识生命的美妙,可能是亲情和美味,人间的名利都是虚幻,生活如美食,需细心品味。苦辣酸甜,皆是滋味。每一道小食,都是一段人生的缩影。
红烧猪肉
新丰的红烧猪肉源于东坡肉,在长期的饮食习惯中,聪明的客家人对东坡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新丰的红烧肉就是这种创新的产物。
美味的红烧肉,源于土猪,土猪为不老不嫩的猪为上。制作红烧肉,首先将猪肉洗净,切成方块,麻将大小为宜,备好八角、香叶、黄糖、生抽、盐、生抽和料酒。把生油锅中烧热,倒入黄糖煮成糖浆,再放入猪肉,炒至微黄色,小火煮一段时间再放入八角,香叶,盐,然后煮至八成熟后加入料酒和生抽。有的人加入白水,但有的人建议不加水,直接炆烧熟更美味。当揭开锅盖,顿时,香气扑鼻而来,色泽金黄的红烧肉弥漫着锈人的肉香,你会忍不住,挟上一块试食,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口感一定深入人心。
据传,古代牢狱里的断头饭一定少不了红烧肉,以满足犯人最后的口福,不留遗憾。这只是一个小传说,但在这传说里也充分说明了红烧肉在民间的饮食地位。
如今的红烧肉,那可是家的味道。每一个宴席,每一次聚会,都少不了红烧肉,记忆中,有的人认为婆婆的红烧肉最好食,有的人认为爸爸做的红烧肉最好食,有的人认为老婆的红烧肉使人垂涎三尺。
红烧肉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道美味的佳肴,还是一道亲情的记忆,一道故乡的怀念……
(2024年9月21—25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