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我们用文字去描摹声音非常难,更不用说美妙绝伦的音乐描摹的非常精妙。今天,小编就要分享几篇,你不得不佩服那些天才般作者的天才想象力,看完后,谁不为之叫绝?小编就跟他姓。
清代的文学家方扶南曾在他的《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写道:“白香山《琵琶行》,韩退之《听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白足以移人,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其实,从古到今,描摹声音的文章不以万计也以千计,其中,能够得上惊天泣鬼移人的至文,让人为之叫绝,不过寥寥几篇,接下来就随小编从名诗“听”妙曲:
1、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3、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4、苏轼《赤壁赋》节选: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6、孟郊《听琴》
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
月沉乱峰西,寥落三四星。
前溪忽调琴,隔林寒琤琤。
闻弹正弄声,不敢枕上听。
回烛整头簪,漱泉立中庭。
定步屐齿深,貌禅目冥冥。
微风吹衣襟,亦认宫徵声。
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
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
7、刘鹗《老残游记》节选一:黑妞说书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筒,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节选二:白妞说书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前读书人,形容声音的美妙,要么说“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要么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么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之类的,但是这些人把声音描摹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地步。真是诗乐双绝!
实在是摹写的太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词语去赞美它们,此时无声胜有声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