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影响力》,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感、喜好、权威和稀缺),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作者写此书为了解决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不再会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书中就六个心理秘笈逐一作出例子分析,再告诉读者如果拒绝的方法。对初入社会和经常受编的人们启示很大。
1先看互惠:“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这个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人们乐意先让步。为了孩子有红包,我先给你的孩子发个,你当然不好不礼尚往来,呵呵。
如何拒绝?“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尚若她有两娃,你只有一个,你也可以不用发了,嘿嘿。
2接下来承诺和一致:“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古人云:一诺千金啊。咱说:君子一言,多少马都难追。这个可是关于面子的大问题。
肿么破?“尽管保持一致一般而言是好的,甚至十分关键,我们也必须避免愚蠢的死脑筋。我们必须警惕不假思索自动保持一致的反应,因为有些耍花招的人正想利用它谋利呢!”
3来看社会认同感:“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作者举了很多公共事件,我脑里第一个出现的是小孩被人贩子各种抢拐的各类新闻场景。哎,一声叹息!
作者告诉我们“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4关于喜好:在外表的魅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相似性,口头上的恭唯等等,“人们深明关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我们展示积极的联系,隐藏消极的联系,努力让旁观者觉得我们更高大,更值得喜欢。”你品,你细品。“每当我们的公众形象受损,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宣扬自己跟其他成功者的关系,借此恢复自身形象。同时,我们还会小心避免暴露自己与失败者之间的关系。”嘿嘿嘿嘿。
所以啊“不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听凭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然后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才是王道!
5权威“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上位者的资态,古今中外均如斯。
这样拒绝:““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问题能让我们把焦点放在两点关键信息上: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通过这种简单的办法,着眼于权威地位的证据,我们就能避免自动顺从带来的大部分问题。”
6稀缺,物以稀为贵。“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防骗招:“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
最后,摘抄了这么多,确实因为第一次看此书想要记下点东西。其次本人无才纯粹为了凑字数,也没写过书评。连题目都不敢用书评二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