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开《变形计》这本书前,只闻其名,甚至没有百度过他,我原来以为卡夫卡即使不像普鲁塔克般也至少是几百年前的人物,毕竟声誉实在太大。果然还是读书太少,过于肤浅了。
卡夫卡说:“我走过的三十八载旅程,饱含着辛酸,充满着坎坷。”
但其实,卡夫卡的生活经历,除了三次订婚和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外,实在是再正常不过。既非春风得意,亦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亦非颠沛流离;既非功成名就,亦非默默无闻。
然而,从精神上来看卡夫卡,他有着充满了矛盾、痛苦、孤独和愤懑的内心世界,度过了一个憎恶现实而又无奈,痛恨社会而又恐惧的人生。
他在日记里写道:“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充满爱意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
如果我在现今这个和平年代、处在一个普通不过的家庭说这句话,便颇有无病呻吟之嫌,但我特别能理解这句话。10岁过生日时,在家宴请亲友,我一个人坐在楼梯上,看着大家的笑脸。我当时想,不是我的生日吗,为何我却觉得如此事不关己。这是一次很深刻的对这个世界的疏离之感的体验,我不懂为什么。
后人对卡夫卡这样解读:“他是犹太人,生于布拉格,受的是德意志教育,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犹太民族、斯拉夫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杂于一身,在他的精神上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作用。这使他成了一个多重的无归属感的人,一个永远流浪的犹太人,一个没有祖国的人。”
然而我却觉得,即使没有任何外物,卡夫卡生来也是这样一个人——生来恐惧,只为孤独。
他说:“与其说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经得其所哉。与鲁滨逊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里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
他也说:“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在有这种心情时曾写过这样几句话:
孤独总是如影随形,
悲伤的心情时常淹没全身。
总是希望这世界安静一点,
再安静一点。
什么都不做,
就这样静静躺着,
感受心底的声音,
它在诉说着不安与躁动。
血液也在静静地流着,
全世界好像便成了我一人。
可是窗外总有人声传来,
那是她们的热闹。
而热闹总是暂时的,
孤独才是长久的。
一个人站在人群中感受热闹,
感受到的也只是孤独。
所以我选择远离那热闹,
不去感受那热闹。
普通平凡如我,也会有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与生俱来。现在我知道了,大家分享同一个本源,无论是何年代、是何国家、是何民族,有一些东西,超越时空。
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候感受到孤独,所不同的是,是会享受孤独还是害怕孤独?是会安静地去体验孤独还是立刻去拥抱人群?
对于前者来说,孤独就是一种心灵上的追求,一种内省的需要,如果剥夺了他们的这种体验,反而会使人发疯。
卡夫卡说:“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何处,我们自己则不得而知。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
世界向来如此。因此孤独,未尝不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