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共同爱好,共同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等。社会学家瑞格尔德在1993年率先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意指由“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沟通、分享信息和知识,形成具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特殊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了具有社群意识和社群情感的社群圈。”
社群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天天使用的微信群,QQ群,微博群,小密圈等,都是社群的一种形式,有些人简单的认为,拉个群,每天在群里发发红包,聊聊天,这就是时下流行的社群了。这些群并不能称之为社群,社群可以依靠这些社交工具进行日常的交流沟通,但有了这些群并不能等同于就是在运营社群。社群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首先,社群必须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无论被是逻辑思维的知识人文情怀也好,还是龚文祥的我赚钱,我骄傲的触电会也好,还是某些体育社群的健康向上的积极的人生观也好,每一个社群,必须有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毕竟一群陌生人,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引领,在初期的热情过后,很容易出现社群组织的涣散导致最终的散伙。
其次,社群的运营必须要有自身的管理和规则,当然,因为社群的定位和属性不同,每个社群的管理和规则也是不同的。例如有些社群是付费的,有些是免费的,有些社群新人进群必须发红包,大家必须去自己的朋友圈推荐新人,群里严禁讨论政治,宗教话题等,群里不可以发广告等等;如果社群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规则,很容易造成社群秩序的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凝聚力,最终变成自由市场和一盘散沙。
既然要有管理和规则,执行的时候就需要有组织和人员分工。随着国内的社群运营的粉丝量越来越大,有些社群拥有几千人,甚至是几万人,这些人可能分布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各种群中,一般的社群都有创始人(精神领袖),群主,群管理员以及粉丝等几层社群成员构成,每一层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社群的严格管理,一方面是社群自身的需要,要保持社群的内容的统一性和防止广告泛滥,同时,也是国家法律的监管需要,毕竟如果群成员在群里有任何的涉嫌违法的言行,群主是要负担连带责任的。
很多社群在组建之初,因为兴趣和精力都投入比较多,因此,还比较活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的热情下降,群成员的新鲜感也逐渐过去,活跃度就直线下降,如果没有专人来进行策划,运营,最终社群会变成一堆死群,变成名副其实的僵尸群。要想增加社群的活跃度,一定要组织各种活动,包括社群官方的活动,以及一些社群成员的活动。例如我所在的触电会,除了官方每周四有在线下分享,不同地区的群友经常会搞一些区域性的小型聚会。俗话说线上互动10次,不如线下见面一次,除了线上的活动之外,线下活动是少不了的。线下见面的这种真实感,互动性和深度的交流沟通,都是线上所不具备的。
最后,社群一定要带给社群成员价值和利益,毕竟在商言商,很多人加入社群,本身就是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有些人是想学到东西,有些人是想拓展人脉,有些人是想寻找资源,有些人只是想交些朋友等等。当社群能够满足这些人某一种或者几种的需求的时候,社群成员的粘性就会比较强,退群的就比较少,毕竟看在获得的价值的份上,谁也舍不得退群。
目前,社群的运营,正在从比较松散,逐步向规范化转变,正在从个人管理,向机构管理转变,正在从手动管理,逐步向系统管理转变,社群,将会是未来重要的组织机构和销售平台之一。